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从斯氏体系看戏剧表演心理

2023-05-12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吴泽涛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现代“心理写实主义”的大家,他经过数十年如一日所钻研出来的“体系”,可以有效地让演员从日常生活中的意识状态跃入非日常生活的“出神状态”(creative state),在舞台上活出角色的生命、彰显出艺术的真实,从而让观众共情,活出当代人共享的“真理、意义和真实”。

斯氏体系中的生理心理学要素是斯氏体系表演艺术的核心和难点,斯氏体系的功劳是力求表演的“真实”感人,强调演员表演的活生生的真实情感,力求诚恳,探索“真实”。斯氏提出:角色的创造要演员感受角色的真实情感,获得这种真实的情感,表现这种真实的情感。其实这些正是心理学的重要论题,是基本的“精神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而表演艺术的基本目的就是创造角色的“人类精神生活”,用美的形式使这种生活得到艺术的体现,“人类精神生活”又恰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更是所有艺术要研究和表现的核心。这些基本的“精神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定律便构成了斯氏体系中的“心理技术”,其目的就是教演员如何有意识地从身体内引发他自身潜意识的创造机能,以从事下意识的角色创造工作。斯氏体系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演员对于自己内部和外部的工作;第二,演员对角色内部和外部的工作。演员对于自己内部的工作是以一种心理技术为根据的,这种心理技术能帮助他唤起创造的心境,使他的灵感容易产生。演员对于自己外部的工作是有关他身体的训练,目的是体现他的角色,正确表露出角色的内心生活。

“通过演员的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天性的无意识的创作”是斯氏体系理论关键。我们从身心学角度,对斯氏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意识”“下意识”“潜意识”“自我觉察”“情绪”“身心合一”等做了详细的分析对比,基本廓清了这些重要概念的内涵和使用范围;具体分析了意识、下意识、潜意识、第一天性、第二天性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根据斯氏的表演艺术的需要,还引进了心理学重要概念“共情”“移情”“认同”“内化”,尝试着分析了演员创作角色的创作生理心理机制和生理心理过程;对演员如何建立“共情性”环境,需要与情绪的关系也加以分析和论述;着重强调了认知产生情感,情感影响行为,意志决定认知的辩证关系对表演艺术的重要作用。

遗憾的是,我们的读者还得面对那些表达有误的翻译版本。一些误译导致了斯氏体系被错误地解释,以至于“体系”的教授方法也被扭曲。在英译本中,要数英国的贝内德蒂译本最为忠实。他一直忠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初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使用“身心合一”(psycho-physical)的方法,并通过“自我觉察”来探索演员的身体与心灵。

我正是在这种无功利的认知激情的驱使下,竭尽全力去贴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内心生活,总想找到最初的、真实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生理心理技术的可操作方法,帮助演员唤醒自身的情绪记忆和自发性应激反应,让演员掌握如何找到种种线索,使自己产生创造性的蜕变,进入到舞台上生活的那种出神的“创作状态”。哪些条件特别有利于“创作状态”呢?斯氏归纳为三个重要特征:身体的放松、专注和内在真实感。这三点构成了斯氏体系的基础。

基于我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些粗浅认识,我将近些年的研究成果汇集于这本《戏剧表演心理学》,也希望能给更多表演爱好者一些帮助。当然,我清楚地知道,表演艺术是门以“美的体验”为最小单位的精神科学,所有的前提是实践活动中的身体体验,表演艺术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它是演员在舞台实践活动过程中心照不宣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