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看清戏曲演员“囊中羞涩”背后的真问题

2023-05-23 发表|来源:深圳特区报|作者:尹传刚

前几天,演员何赛飞在“中国梆子大会”担任评委时,被参加比赛演员张军波的遭遇所感动,在当时的语境中,她激动地说:“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你们口口声声梅花奖、文华奖,几百万几千万花那么多钱排一台戏,得了奖之后放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这番话在网络上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有些自媒体甚至使用“何赛飞怒斥梅花奖”为标题,炒作此事。何赛飞回应说:“梅花奖是中国演员们为之奋斗的艺术最高标准,我拼命鼓励年轻演员去努力得奖,怎么可能‘痛斥梅花奖’呢?这断章取义的歪曲非常不合适。”一些自媒体断章取义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当然是不可取的。

让何赛飞真情流露的,是演员张军波的个人际遇。当日的舞台上,晋剧演员张军波以一段《清风亭》赢得评委一致认可,但其经历却异常坎坷——工作五年还没转正,月工资只有区区1500元,需要在演戏之余跑网约车、送外卖补贴家用。在得悉这一情况之后,何赛飞才有了上面的发问。

这发问,确实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引发共鸣,也让人心生疑惑:为什么一些优秀的青年戏曲演员身陷生存困境?为什么传统戏曲的发展状况依然不尽如人意?

从何赛飞的话里,我们可以读出的信息是,一些戏曲院团只关心如何创作出有望得奖的戏——得奖了就有机会申请国家相关基金,得到白花花的银子。一些大制作的参赛作品,在得了奖之后就束之高阁——“放在仓库里,老百姓也看不到”。这显然无益于传统戏曲的传承与繁荣。

由此引申出可供探讨的话题是,相关部门在扶持戏曲方面确实花钱了,但是花钱的方向值得商榷。既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什么一些优秀的戏曲演员依然“囊中羞涩”,一些得奖的戏曲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获奖—拿钱—放在仓库里”的发展模式,真的无解吗?何赛飞已经把问题抛出来了,期待相关部门认真研究作答。

有人说,“戏曲走进观众就生,离开观众就亡”。这话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戏曲要为观众服务。因此,政府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把演出团体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培植好,扶持和引导优秀的传统戏曲作品走进市场,和观众建立紧密的联系。

传统戏曲好看了,才能有市场需求;有了更多观众,演员的生活和待遇自然也就会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