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民营话剧:在市场中发展壮大

2023-11-23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刘平

新时期民营话剧的发展壮大,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上海白蝙蝠戏剧实验社1985年演出《魔方》和北京牟森的“蛙实验剧团”1987年演出《犀牛》开始,民营话剧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为初创阶段;从21世纪初到2013年前后,为蓬勃发展阶段;从2014年初至今,为稳定、提高阶段。本文以探索蓬勃发展阶段的经验为主,在此基础上,谈一下民营话剧近年来的发展势头。

第一,在演出市场中“突围”。

民营话剧犹如一株小草,是沐浴着阳光雨露生长的。2002年,文化部修订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05年12月,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明确指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基层文化市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嫁给经济适用男》

这一时期,在各级政府一系列政策的鼓舞下,民营话剧社团如井喷一般涌现,尤以北京、上海为最,出现了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火狐狸剧社、真汉咖啡剧场、现代人剧社、李伯男导演工作室、盟邦戏剧、黄盈工作室、何念戏剧工作室等。社团不等不靠,以青春的激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投入创作,闯入市场,产生了一大批剧目,如《魔方》《屋里的猫头鹰》《月祭》《时装街》《思凡》《恋爱的犀牛》《非常麻将》《嫁给经济适用男》《隐婚男女》《如果,我不是我》《跟我的前妻谈恋爱》《寻找春柳社》《枣树》《单身公寓》《造王府》《阳台》《卤煮》《戏台》《致命咖啡》《阿拉是上海人》《男保姆》《变形记》等,赢得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喜欢。

《戏台》

第二,在走市场中取得可喜成就。

在走市场的过程中,民营话剧在剧目创作、演出场次、经济收益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并且培养了一大批编剧、导演、演员以及制作人等戏剧人才,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民营话剧的成就还在于解决了一大批青年学生就业问题。

2010年,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在《促进民营艺术院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讲话中认为,民营艺术社团“是我国舞台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繁荣城乡基层文化市场的生力军”。当时的民营话剧,正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所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剧场话剧可谓蔚为大观,上海、北京的小剧场话剧制作年均估计都在百台之上,演出数千场次,观众流量数十万人次。据粗略统计,民营话剧的演出已占到整个演出市场的50%至60%”。

第三,民营话剧的影响力增强。

民营话剧还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一是民营话剧社团创作的剧目被国营话剧院团演出,如《嫁给经济适用男》《隐婚男女》《我不是李白》《如果,我不是我》《活出你自己》《跟我的前妻谈恋爱》《枣树》等;二是从民营话剧中成长起来的导演为国营话剧院团排戏。如李伯男为浙江省话剧团导演《幸福·COM》《女人初老》《再见徽因》《秋水山庄》,黄盈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枣树》,赵淼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罗刹国》。三是大剧场演出增多,作品内容更广泛,演出形式多样化,注重形式方面探索与内容方面的开掘,如《活动变人形》《人世间》《大徽班》《武学宗师》《正阳书局》《秦宅》《老舍赶集》《滑雪场的流浪猫王》《水流下来》《长翅膀的杜若》《我不是潘金莲》等。

《我不是潘金莲》

第四,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创新。

为适应观众审美的需要,民营话剧在创作、演出形式上不断出新,近年来出现了沉浸式戏剧、环境戏剧以及院线巡演等,带火了二三线城市民营话剧的创作与演出。但民营话剧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短缺、组织建设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剧目创作方面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等。因此,民营话剧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民营话剧团体的支持力度,为民营话剧的创作与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如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发民营话剧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如北京在77剧场的院里把旧厂房改造为十几个小排练厅,供民营话剧社团使用;上海把静安区的亚洲大厦打造为“星空间”,内有9个小剧场,鼓励民营话剧社团驻场演出,同时,把上海大世界原来的5个演出场所改造为小剧场,供民营话剧社团演出使用;很多其他城市也采取了类似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激发了民营话剧社团创作、演出的积极性,剧场效果也越来越红火,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艺术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