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3-11-28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刘建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

文化关乎国本,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准确把握丰富内涵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而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创造性转化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突出创造性,重在转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再造,以服务现实为旨归;创新性发展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与超越,紧扣时代需求与民众意愿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体现了内在的辩证统一,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准备,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接续和提升,二者内在联结、相互依存,一体推进。

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鲜明特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因,具有绵延数千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更成为全体中华儿女文化身份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这些价值元素有益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有利于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持续生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和发展创新,可以不断推动中华文明蓬勃发展。总之,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

不断拓展实践路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更好担负起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职责使命,更加生动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文明广度、精神高度和现实温度,更深层次地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方向明确;创新才有不竭动力。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显著标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理论品格。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深入研究和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特质、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新话语表达。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其时代内涵,创新表达形式,用时代创新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要倾听时代召唤,回应群众呼声,把握实践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达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加强生活化的话语表达,即注重生活化的表达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直观化、具体化、具象化地展现给广大人民群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注重以“兼收并蓄”“积极开放”的态度,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拓宽传播渠道。依托现代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好网站、报纸、电视等各类文化平台或载体,宣传文化的魅力,发挥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保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鲜明作用。通过文化传播载体和平台将科技创新与文化内涵相结合,形成优良的文化氛围,进而更好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依托文化产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当代文化产业相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走入现实生活。依托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以丰厚的文化遗产为对象开展研学活动,并创新研学模式,不断提升其趣味性、体验性、实践性,让人们在对文化遗产进行研学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丰富文化涵养、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供职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文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