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流派纷呈 >

常忆牛桂英

2020-09-1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郭士星

牛桂英老师离开我们不知不觉已然几载了,她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的头脑中萦绕。她的牛派唱腔,一直响在我耳边,挥之不去。她在世时,有什么心事总要找我商量。她的弟子芦变嫦把牛老师与丁果仙大师的《打金枝》对唱的录音放给我听,我听到了牛腔的委婉风韵,不由又想起她来。于是,又提起笔写了如下文字。牛桂英老师是对晋剧艺术做出重大贡献的老一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是晋剧青衣行当中开宗立派、自成一家的一面旗帜。她与丁果仙、程玉英、郭凤英、冀美莲等一批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一起,共同创造了她们那个时代的晋剧艺术的辉煌,是建国后晋剧艺术繁荣昌盛的奠基者之一,是晋剧史上地位很重要的一代宗师。我曾给她写过一幅条幅:“牛派开山鼻祖,晋剧一代宗师”。这是我对牛老师的总体认识。

牛老师1925年出生于榆次市一个贫农家庭,曾当过童养媳。九岁拜师学艺,先学须生,后改青衣。十三岁正式登台,先后在太原、晋中以及内蒙古、河北张家口一带与晋剧著名老艺术家盖天红、十二红、毛毛旦、丁果仙等同台演出。特别是与晋剧须生泰斗丁果仙的长期合作,珠联璧合,配合默契,在晋剧史上传为佳话。擅演剧目有《打金枝》《算粮》《蝴蝶杯》《骂殿》《走雪山》《二度梅》《梅绛亵》《水母娘娘》以及现代戏《小女婿》等。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太原市晋剧一团副团长、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剧协副主席等职。2013年不幸去世。

牛老师对晋剧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可以概括为四大贡献:

1 她与丁果仙等老艺术家一起,大胆革除了过去晋剧拖腔中的虚词“哪咦呀哈”,提升了晋剧唱腔艺术的品味。熟悉晋剧艺术的人都知道,过去的晋剧演员不论什么行当,不论什么板式,都习惯在拖腔中垫一个虚词“哪咦呀哈”。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盖天红、毛毛旦、筱金梅等名家都是这样演唱的。外省观众对这种唱法有过不少非议。有的讽刺挖苦说:“山西梆子就是那个‘哪咦呀哈’,既土气又俗气。”听到这些议论后,丁果仙、牛桂英、程玉英等老师下定决心,在拖腔中坚决去掉“哪咦呀哈”,改为用唱词中的韵母声韵来拖腔(程玉英老师用“嗨嗨腔”拖腔)这一改,大大提升了晋剧声腔的品味,得到省内外观众的好评。

2.她与丁果仙等艺术家一起,规范和统一了晋剧的念白。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地方语言复杂。即使是晋剧流布地区的汾阳、平遥、介休、孝义、榆次、太谷、祁县、大同、阳泉,语言也不统一,演员念白七音八调,方言很重,外地人不好懂。丁果仙、牛桂英等晋剧前辈虚心向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兄弟剧种学习,将晋剧念白进行了大胆改革,就是采用普通话的声韵,加上太原话的声调,形成一种晋剧普通话,使人听来既好听又好懂,又有山西味道。这是晋剧艺术的一项重大改革。直至现在,人们普遍还用这种方法念白。省内外观众都说好。

3.在晋剧青衣行当里创造了一个影响很大的艺术流派,即“牛派”。牛派艺术的特点是讲究字眼,讲究高雅,讲究韵味,讲究人物刻画。牛老师的演唱,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行腔稳健大方,委婉缠绵,优雅含蓄,韵味十足,有一种阴柔之美,人称“云遮月”。有人说,听牛老师演唱,就像吃鱼,不能大口大口吃,而是要细细品味,越听越好听,越听越有味道。牛老师的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她善于学习,善于向有文化的人求教。在北京和张家口演出时,她就经常向文化程度较高的晋剧名家李子健学习,李子健在戏文和唱腔方面给予她很多帮助。为了做到字正腔圆,牛老师学会了查字典。对唱词中的每个字的发音,他都要通过查字典,弄懂弄准。她会查各种字典,甚至会查很难掌握的“四角号码”字典,使我非常吃惊。

4.她重视艺术教育,为晋剧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牛老师和丁果仙老师一样,都当过山西省戏曲学校的校长,为晋剧培养了不少人才。如大家熟悉的栗桂莲、孙昌、陈红等,都是牛老师担任校长期间培养的。她曾一招一式地为栗桂莲排练了她的拿手戏《击掌》。牛老师有好几位徒弟,最有成就的当数王爱爱。1960年,王爱爱从榆次调入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拜在牛老师门下。牛老师一字一腔地教练王爱爱演出赵步颜改编的传统戏《含嫣》。著名的《四月里南风吹动麦稍儿黄》唱段,就是牛老师一字一句教唱的。在牛老师的严格训练下,王爱爱改掉了榆次话的口音,继承了牛派唱腔的精髓,化牛腔入程(程玉英)腔,创造了一个新的流派唱腔“爱爱腔”。前些年,牛老师又收省晋剧院的青衣新秀芦变嫦为新弟子。在山西省戏剧研究会以及山西省晋剧院的帮助和主持下,举行了隆重的收徒仪式。在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芦变嫦学会了《东宫扫雪》《二度梅·丛台》两出牛派代表剧目,并进行了广泛演出,受到广泛好评。牛老师对芦变嫦非常器重,经常在家里为芦变嫦教唱、排练,使芦变嫦受益匪浅。牛派艺术是晋剧艺术的宝贵财富。牛派艺术的出现,提升了晋剧的艺术品位,扩大了晋剧在全国的社会影响。牛老师为晋剧所做 的贡献永载史册!牛老师创造的牛派艺术与世长存。

牛老师虽已驾鹤西归,但牛派艺术将世代相传,永放光彩!简而言之,我认为牛派艺术的特点有如下四点:

1、噪音柔润,行腔委婉,富有阴柔之美;

2、采用“京字晋韵”的方法唱念,字正腔圆、吐字清晰,韵味醇厚;

3、表演和演唱规矩大方,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4、刻画人物认真细腻,感情真挚;

牛桂英老师在艺术上的成就,除了她自身的努力外,还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1、她从十六岁随师傅离开太原,走出口外,闯荡于绥远、包头、张家口,又到了北京、天津一带,建国后又回到太原,转了一大圈,有机会给众多艺术家配戏,同台演出,得益于不少老师、名家的点化:如“盖天红”、“十四红”、“十二红”、毛毛旦、“五月鲜”、“六月鲜”、张宝魁、“水上漂”、筱桂桃、张美琴、乔玉仙、王正魁,等等。其中对她影响最大者有两个人,一个是晋剧名家李子健,一个是晋剧须生泰斗丁果仙。

2、有机会与其它兄弟剧种的名家进行艺术交流,得益于博采众长。如京剧界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张君秋、袁世海、李少春、高玉倩;评剧界的“小白玉霜”李再雯;河北梆子的李桂云;秦腔的孟吾云,等等。

3、有机会接受知识分子、专家学者以及热心票友和观众的指导和帮助,得益于高品位的追求。如北京的吴幻荪、太原的郭少仙、焦佩香、游介忱等。牛老师的成功,给我们这样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一位戏曲演员要想成功,一定要与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多交朋友。

原中共山西省委的老书记王谦同志对牛桂英老师有这样一段评语:“她是晋剧知名度很高的演员,而且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对中路梆子的发展起了巨大影响的演员。她在青衣这个行当中,不仅独树一帜,而且在改造这个剧种的旦角行当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应该说,丁果仙之后,牛桂英在中路梆子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功绩值得大大称赞。”我认为王谦书记对牛老师的这个评价是非常准确而中肯的。

(作者系戏剧评论家,原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