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旅游演艺 >

《又见平遥》——团队的稳定性成为演出最有利的“不动产”

2021-07-30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彬
《又见平遥》演出现场

拿到2020年财报时,《又见平遥》团队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又见平遥》2020年7月9日才复演,原本预计到年底能有个2000万元的盈利,结果核算下来盈利超预期几倍,达到了7000万元。今年,截至目前的票房收入已超去年,如果没有意外,年底营收将超过2019年1.3亿元的总票房。

一直攀升的票房让业内人士不禁好奇,因为在任何领域都不会有常胜将军的存在。在《又见平遥》艺术团编导宋俊杰看来,项目的成功本就不是一句话说得清的,但归根结底离不开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西拥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作为“又见系列演艺项目”在中国北方地区落地的第一个项目,《又见平遥》自立项阶段就带有太多特殊性:山西省将其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旅游发展项目来抓,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协调筹划;项目投资4.5亿元,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大手笔;为演出新建一个剧场,一比一还原平遥古建;全国首部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以艺术创新带给人们无限想象……当《又见平遥》于2013年正式面世时,一度成为现象级艺术作品,极大震撼了业界和观众。

再加上演出模式的改变,给观众带来巨大的震撼。《又见平遥》的剧场内部,没有前厅,没有舞台,也没有观众席。观众进入后,步行穿过形态各异的空间,与演员比肩,甚至被邀请参与对话,成为戏剧的一部分。第一次体验这样的行进式观演无疑是新奇的,何况剧情扎实,体验几次仍有不同感受。看过的观众基本都能举出印象深刻的场面:“选妻”“镖师洗浴”“灵魂回家”“面秀”……通过这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片段,观众在90分钟内穿越回作品展示的年代,感受大清末年平遥票号东家抵尽家产、带着232名镖师,保回分号掌柜一条血脉的仁德与道义,在浩荡队伍全部客死他乡时落下热泪。

《又见平遥》演出现场

《又见平遥》将山西当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大量稳定的来自本地的演员既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山西文化内涵,且保证了高质量的对平遥人文场景的还原。

近年来,随着旅游演艺项目的快速增长,行业内人才流动已成普遍现象,《又见平遥》却在演员层面保持了罕见的稳定性,近十年间参加首次公演的演员大半都留了下来,对剧作的演绎臻于纯熟,在剧情之外赋予了作品不可替代的色彩。这百余名演员,80%都是平遥当地人,他们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小商贩,还有艺校毕业生,但也基本是非舞蹈专业的。从零基础到现在成为行业里叫得出名字的人物,对这部剧作和剧作里表现的平遥,充满感情。另一方面,参与项目表演获得的经济回报足具同业竞争力。“项目管理非常重视建立演员激励机制,根据艺术水准和参演角色多少,划分出等级,对应不同收入标准,演员每上一层,个人价值和福利待遇就高一层。高水准演出也更能留得住游客,对双方都是名利双收的事。”《又见平遥》项目管理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如此,在演员的选择与剧目排演过程中,导演王潮歌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敢拼吗?能吃苦吗?使劲练、练得全身脱了皮也不叫一声,能行吗?”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导演王潮歌总会提到她对演员的要求和标准。一旦成为该剧目的演员就要经受严格的训练。比如创排期间封闭训练达半年,每天除了吃饭和休息,其余所有时间都在排戏,还有大量的体能训练和一轮一轮的角色筛选,体力和艺术表达不达标,吃再多苦都可能打水漂。“记得正式公演前一天,导演提出修改,半夜12点大家都被叫起来排练。”宋俊杰回忆。他认为拥有这样一支稳定的演员队伍,才是保证演出品质的“不动产”。

道略文旅产业研究院院长毛修炳表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承载着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悠久历史的迷人魅力,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这里既有大量山西本省游客前来体验平遥风情,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游客打卡平遥、了解山西的不可替代的窗口,《又见平遥》能够坐地吸客。同时,当地人为主的演员,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古城,骨子里浸润着三晋大地厚重历史文化,他们自身就是平遥和山西文化的代表,平遥人演平遥故事,举手投足皆有韵味,传达了古老文化的魂和神。这支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的高水平演员队伍的长期存在,保证了演出的高质量和稳定性,即便市场多有模仿者,却很难做到如此形神兼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传承展示,是《又见平遥》长演不衰、魅力不减的根系所在。截至目前中部地区也没有同类型能与之相衡的项目,因此目前它仍是市场稀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