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山西民间小戏之眉户

2014-02-28 发表|来源:chnjinju.com|作者:王培宾

晋南眉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之一,俗称曲子戏,因曲调婉转缠绵,使人听之入迷,因而在最初被称为:迷胡戏。流行于临猗县、运城市、永济县、万荣县等二十余县。眉户戏的来源,有说是晋南民间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也有传说是清代从陕西传入,受到蒲州梆子的影响,又吸收当地民歌,由地摊子说唱艺术逐渐发展起来的。历史上的迷胡戏,曾经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就在晋南的解州、虞乡、赵伊一带出现民间班社,以“同乐会”形式活动于民间,演出过《卖布》、《刘秀走南洋》、《拾万金》、《三进士》、《古城会》等十余出折子戏,影响甚大。清代光绪年间,赵连城等民间艺人组织职业班社,吸收了蒲州梆子的帽翅、水袖、手帕技巧和间板、滚白、流水等板式,取长补短,出现了一批艺人,甚至“敢于和蒲州梆子抗衡”。抗日战争中,开始出现了反映现代生活的节目《查路条》。而且民众剧团演出了《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王德锁减租》等剧目,为以后迷胡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9 年以后,临猗县眉户剧团、临汾地区眉户剧团等专业剧团成立,先后培养出了李英杰、程根虎、卫本善、杨福生、范琳、郭高青、郭乘云、樊青容及许爱英、阎惠芳等一代代的优秀演艺人才,创作演出了一大批精彩剧目。

晋南眉户唱腔属曲牌体,素有七十二大调和三十六小调之说。历年搜集整理大小调二百多个,代表性的大调有《金钱》,小调有《岗调》。在表现沉痛、悲哀的感情时用《西京》、《哭纱窗》等;表现活泼、欢快气氛时用《割韭菜》、《剪花调》等;表现快乐、升平景象时用《十里墩》、《戏秋千》等;表现急躁、紧张情绪时多用《紧述》等;表现说理、规劝时多用《琵琶调》、《勾调》等;描写景色时多用《四平》、《一串铃》等。眉户戏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三弦、二胡、笛子为主。琵琶、扬琴、柳琴、阮及唢呐、海笛、闷子、横箫等辅之。五十年代以后,加了提琴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已发展到十多种,有板鼓、字板、梆子、碰铃、大小云锣、堂鼓、定音鼓等。

眉户戏传统剧目大多是“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很适合表现现代生活。成立于1953 年的临猗县眉户剧团,尤其注重编演现代戏,从建团到今天的50 多年间,先后编排了各类题材的眉户剧目230 多本,他们演出的现代戏《涧水东流》、《一颗红心》曾被拍摄成为电影戏曲艺术片;《山妹》、《十里花香》、《留下真情》等也曾获得省级、市级各种奖励。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临汾市眉户剧团许爱英首演的现代戏《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通过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爱情纠葛,表现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新文化、新思维与旧传统、旧文化的冲撞。该剧从创作至今,已演出2000场,先后更换了两代演员,历经数十年久演不衰,成为了眉户剧种的保留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