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长治干板秧歌 >

襄垣:戏声响彻山间村落 群众乐享文化福利

2017-07-07 发表|来源:黄河新闻网|作者:朱晓鸥

自2013年以来,襄垣的送戏下乡,一直以小舞台承载传承与创新协同并进的大战略,践行着文化惠民的新理念。襄垣的送戏下乡,也正在逐渐成为公益性、普惠性、长效性有机结合的重要平台,成为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实践。深厚的历史人文,及时的政策春雨,打开了襄垣送戏下乡的新格局,亦铺开了文化惠民的新途径。

戏声响彻山间村落 

群众乐享文化“福利” 

戏台搭起来,音乐放起来,乐器声阵阵,村里的男女老少自备板凳,纷纷从村庄四 面八方涌到现场,演出还没开始,舞台周围就已坐得满满当当,连停在广场旁的三轮车、电动车上也都坐满了人,想必都是想早些占个更好的观演位置吧。

当天,剧团为太平村百姓带来的是《杨门女将》、《大宋巾帼》。唱段朗朗上口,曲调流畅明快,角色演绎惟妙惟肖,一颦一笑极富韵味。不仅老戏迷大叹过足“戏瘾”,还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成为戏曲“粉丝”,他们纷纷拍摄记录下精彩片段在朋友圈分享。从唱念做打中村民们不仅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更对能在家门口大饱眼福、过足戏瘾心生美意。

“唱的太好了,真是太过瘾了!”村里70多岁的刘贵方老人高兴地说,年轻的时候他就喜欢看戏,听说剧团来送戏下乡,他和一帮老伙伴们早早就来等着了。

“如今, 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了,送戏下乡非常受欢迎。听戏让大家的思想觉悟更高了,群众通过听戏,不时交流一下自己的是非观念,村风不经意间就文明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广智充满自豪地说。

村有戏兮戏有香,戏醉民兮民思量。

义街村是西营镇偏远的一个村,六十多年来村里从未唱过一场戏,今年农历二月,“送戏下乡”队伍到村后,村民纷纷奔走相告,他们扶老携幼,兴冲冲地到村广场看“大戏”。年逾古稀的张发明老人激动地每天早早就守在戏台前等戏开演,他还说“政府把戏送到家门口,村里的老人们别提多高兴了,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多开展。”。送戏下乡,就是要真正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文化广场舞步翩跹,剧院戏台听戏赏曲……对襄垣村村落落的农人来说,这一幕幕已逐渐成为渗透在生活中的寻常场景。

唱念做打精益求精 

剧团酣唱文化“新意” 

多年来,襄垣剧团坚持扎根本土服务基层,风雨兼程奔波于山野乡间,将艺术精品送到农家门口。仅今年年初到现在,已免费送戏下乡和惠民演出逾余场,不仅赢得了观众拓展了市场,而且为推进文化下乡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传播优秀文化开辟了新路径。

梆子响亮,鼓板铿锵。为将优秀文化送到农村,他们长年累月排练演出。事实说明,只有不忘初心,扎根于基层土壤,服务于广大民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才有坚实根基。

坚持创新打造精品,是襄垣剧团走出的一着好棋,也是送戏下乡路子越走越宽的原因之一。随着时代进步和群众素养提高,农民对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也在提升。襄垣剧团正是准确洞悉和捕捉这一文化需求信息,创新求变,精益求精,不仅组织创作了一批精品剧目,而且引导演员苦练唱、念、做、打基本功,培养造就了一批声艺俱佳、文武超群的优秀演员。同时,在保留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推陈出新,在剧本和唱词编写上更多与实际生活结合,在舞美设计上更加绚丽多姿,在表演中无不渗透真情实感。剧团排演的古装剧《杨门女将》、历史剧《赵氏孤儿》、《大宋巾帼》等等,华美的唱腔、精彩的做功让观众如痴如醉,好评如潮。尤其是勇于挖掘本土优质题材排演出了大型秧歌剧《法显》、《豫让与襄子》,现代戏《党旗辉映牡丹红》、《乡村女支书》等等,体现了以本土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担当与勇气。将传统与创新交汇,让非遗与时代碰撞,这是襄垣剧团艺术之花绽放之源,也是襄垣文化事业发展壮大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