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汾孝秧歌 >

孝义秧歌韵味长

2022-06-0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梁大智
 
 
蒋建林 摄

孝义秧歌韵味长,农家麦饭漫芬芳。

玄真道曲行南北,神舞宫廷落故乡。

走巷围圈锣鼓起,掏场进院果茶香。

田头即兴民风唱,盛世融情入画廊。

孝义秧歌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孝义秧歌俗称“圪圈圈”秧歌、“地秧歌”,它是集歌、乐、舞、武术四位一体的综合型群众文化艺术。

在艺术形式上分为“武场”和“文场”。武场就是“掏场子”,揉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文场就是不配丝弦的干板腔秧歌,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四六句子”,结尾加“哼嗨”虚词。又称为过街板;另一种是“七字句”“九字句”或“十字句”的大唱段及一些小剧目。曲调种类多,有秧歌板调、民歌民曲、戏曲调、数念杂说等。孝义秧歌,具有浓厚的乡土乡息,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独特的文娱活动形式。

一进正月,孝义村村社社就闹起了地秧歌,要闹到过了二月初二。秧歌班社的人员,都是自愿参加,负责人由秧歌班社推荐或自荐,负责人称为板头。秧歌班是业余组织,不享薪俸。早期的孝义秧歌是境内祭祀活动的一种民间舞蹈,在举行祭祀活动时,秧歌队前有赛锣鼓,吹吹打打引路,后面有小锣鼓(即地秧歌)边奏边扭。祭祀毕,小锣鼓紧接着击乐舞蹈,有时也唱些四六句子的敬神词,祈祷神灵消灾降福,保佑村庄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到明末清初,秧歌除举行祭祀外,开始了串村、登门、进城沿街等表演,演唱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解放后,农民翻身当家作主,跻身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起来,孝义各村的秧歌犹如雨后春笋遍地生芽。据调查,孝义境内的村村社社几乎都闹过地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