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广灵秧歌 >

且歌且戏的广灵秧歌

2016-01-05 发表|来源:大同日报|作者:刘红霞

广灵秧歌,因兴起于广灵县,流布于广灵县全境及周边的浑源、灵丘等地区而得名。该剧种音乐优美流畅奔放,唱腔高亢激越,板式变化自如,表演质朴风趣,乡土气息浓郁。

清初广灵地界演戏较多,康熙乙丑(1685)年广灵县志载,“四月十日合邑士民献戏设供祭享城隍凡三日”、“五月十三日献戏设供祭享伏魔大帝凡三日”、“六月十三日社台山祭赛龙神凡三日”等。这些舞台演出对秧歌艺术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乾隆年间,秧歌登上了舞台,“雩雨坛,在壶山上。是日,置水器柳枝用优歌”。

广灵秧歌又有“优歌”、“秧干”之称,它的唱腔早期以曲牌体“训调”为主,兼用民歌、小曲。在演变的过程中因受北路梆子的影响,逐渐转为以板腔体为主,从而形成由板腔体和曲牌体两部分组成的唱腔特点,演唱时用真假声结合发音,青衣、小旦多用假嗓演唱,胡子生用真假声结合,花脸则用大嗓子演唱,听起来戏曲风格浓郁。

广灵秧歌与当地民俗结合紧密,还吸收了民歌、舞蹈等民间艺术形式,最终形成了自己且歌且戏的独特表演形式。这一特点对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