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洪洞道情 >

洪洞县道情即将启程的五年保护计划之路

2015-08-22 发表|来源:人民网|作者:张婷婷
洪洞道情资料图

洪洞县道情亦称道腔,于200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洪洞道情虽属地方性小剧种,但它有着独特的音乐魅力,在地域民间文学的融合下,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是生活习俗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之一。

洪洞县道情亦称道腔,于200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洪洞道情虽属地方性小剧种,但它有着独特的音乐魅力,在地域民间文学的融合下,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是生活习俗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之一。

对于洪洞县来说,洪洞道情这一项目虽被国家提升为保护项目,但现状令人堪忧。审报成功是一大好事,可对于如何保护成为做群众文化工作的面临棘手之事。面对急需抢救保护的文化,该县文化馆邀请了民间艺人及专业人士,一同讨论做出了一个可行的五年保护计划。

据洪洞县文化馆馆长王春亮介绍,文化馆首先对现有的民间艺人及洪洞道情剧团工作的艺人,采取了“请回来,进家门”的资料收集与录音、录像工作。对十多位道情艺人做了专访,并制作了视频资料。同时,详细了解了目前道情艺人们的生活状况,对生活困难的艺人做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并将情况向上级部门做了详细汇报。对常年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组织了专门培训与开设了传承班。

同时,广泛宣传宣讲保护洪洞道情的重要性与传承的必要性,并及时挖掘整理了洪洞道情音乐曲目曲牌。王春亮说,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为确认曲牌的准确性,特组织了常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李民安老师,曾在大槐树蒲剧团,洪洞道情剧团乐队工作过的南根锁老师,一同于洪洞道情剧团,一生从事鼓师的张贵生老师,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洪洞道情所有的曲牌及流散于民间的曲牌完整的一板一音的校准,并演奏无误,抄录成册。在整理过程中并对民间艺人表演的吹打乐,说唱道情这一形式,也详细认真地进行了编修。并将这一曲目于2009年“非遗”进校园,入社区进行了专场展演,利用每年的遗产日,进行广场宣传活动。

该县文化馆及时将洪洞道情剧种展现于广大人民群众眼前,同时,于2008年组织了馆内有戏剧专长的业务骨干,在民间老艺人的传帮带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洪洞道情享有盛誉的三个历史剧,二斗梅、“重台”、龙虎山“送茶”、玉堂春“起解”折子戏完整的传承下来,在学习传承中完整的录音录像,充实了资料,并成功的在县影剧院进行了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展演,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出了瓮志红、陈文惠、张红红等一批中青年演员,也体显了项目传承人陈白蛋、张香平的传承责任。

传承人陈白蛋利用家在农村这一优势,首先在本村办起文艺演出队,主要教唱洪洞道情,学员学的起劲,他也教的热心,渐渐对以前没有教学信心的他,也觉得有了底气,从此他的传承步伐走的更快更大,走出了本村、乡、镇、学校、厂、社区,凡是爱好道情艺术的人,没有一个人提起他不赞叹他的,都说他的道情味正、腔圆,真是一位好老师。张香平在馆内办起了培训班,走社区,入农村,辅导洪洞道情,文化馆在2013年、2014年的双百活动中,利用演出大力宣传洪洞道情的艺术魅力,每场演出获得群众的好评,由王春亮新编创的洪洞道情江姐“绣红旗”春色无边表演唱,参加了市县大型活动,并获得了好的名次。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洪洞县文化馆已将洪洞道情成功的一次性建档入库,并于2016年出版洪洞道情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