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晋北道情 >

右玉道情百年历史就是一出戏

2015-05-29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作者:王晋飞 钟清

右玉道情与神池道情、繁 (峙)代(县)道情统称“晋北道情”。

晋北道情戏作为地方小剧种是我国北方道情的缩影,是研究民间宗教(道教)音乐和戏剧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流传于山西北部二十余个县及内蒙古南部、陕北东部、河北西北部。

作为中国道情艺术家族中的一员,右玉道情的发生、发展,经历了民国年间的产生形成期,新中国成立的成熟兴盛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文革”后的重组复苏期,改革开放后影视歌舞和市场经济冲击下的濒临灭绝期,实践“三个代表”后的抢救、复苏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后的弘扬、振兴期。右玉道情自进入抢救、复苏时期以来,有了新的发展,在右玉县道情剧团解散近十年的2003年,右玉县委、县政府决定重振右玉道情并又重新组建了右玉县道情剧团,并定为差额补贴事业单位。

2011年,右玉县委、县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保存及研究晋北道情戏,按照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相关要求,将右玉县道情剧团整体改制为右玉县晋北道情传习所。久旱逢甘雨,右玉道情重新焕发了生机。现代戏《绿色梦》获第十四届山西省“杏花奖”;大型廉政道情戏《廉吏于成龙》集道情音乐、唱腔、道白、表演、舞美之精华于一体,在当地巡演屡获好评。

1 右玉道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4月24日,右玉县右卫镇北辛窑村。

虽是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四月,在塞北的右玉,却依然朔风猎猎,寒气逼人,但寒冷的气候,挡不住群众对右玉道情的热爱。

戏台前,被引颈翘首的村民挤得水泄不通;戏台上,传统道情戏《金镯玉环记》鼓点正急……这部戏讲述的是雷宝童隐姓埋名来到岳父贾顺卿家中当一名茶童,中秋之际,他与指腹为盟的妻子桂梅、桂莲在贾府花园得以相见,并通过丫环春红向二位妻子表白真情的一段故事。

扮演雷宝童的乔吉霞虽然已经42岁,但她嗓音清脆亮丽、音域宽、音量大,行腔舒展,特别是拖腔,运用倚音、波音等各种技巧,结合运气,十分委婉动听。不时获得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和喝彩。难怪她在省市曲艺表演中屡屡斩获佳绩。

52岁的右玉县晋北道情传习所郝强所长在后台身兼数职,忙得不亦乐乎。

说起右玉道情,他一下子来了精神:“右玉道情是山西北部地区、内蒙古南部地区的一枝古老的艺术之花,是一个特色鲜明、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民国初年,应县人鲍存教道情,怀仁人樊掌才拜其学艺。约在1921年,樊掌才在右玉田家大屯(现属平鲁区)坐场教艺。右玉人杨白、梁祥、李二毛、小米拴等,拜樊为师学唱道情。从此右玉县有了本地演唱道情的艺人。以后,杨白又带徒弟孟占明、曹丕富、刘根儿、贾全等人,梁祥带徒弟韩银顺、王存基等人逐渐在右玉南山一带发展道情。这些艺人大都亦农亦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搭班唱戏。

2 道情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变了

 “右玉道情的第一个春天,是在解放后迎来的。”郝强一边收拾戏服,一边介绍说。

1956年,在右玉县政府、县委的关怀和支持下,成立了右玉县道情剧团,迎来了她的第一个春天,很快培养了不少男女青年演员,剧团逐渐发展壮大。

但是,因为文化大革命,右玉道情剧团在1968年解散,剧团全部古戏装和道俱拍卖一空。全剧团除留个别演员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外,大部分改作他业,或下放农村。1970年冬,右玉县又重新组建了右玉道情剧团,开始排演现代戏。

郝强说,和大部分戏曲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活节奏加快,审美要求发生变化,对慢节奏的传统戏曲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右玉道情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的民俗日益淡化,传统节日特别是乡村庙会逐步由现代节日代替,右玉道情的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剧本逐年减少,演出场次降低,经济效益不佳,难以自给。

为了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右玉道情人,对右玉道情的伴奏音乐、表演、剧目和乐器进行了多次变革和创新,但仍未能逃脱右玉道情剧团日益衰落的厄运。

1994年,右玉道情剧团再次解散了,但右玉道情的独特艺术魅力,仍然扎根在右玉这片沃土上。

3 多数青年人不了解保护传承仍堪忧 2003年,在右玉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右玉道情剧团重出江湖。剧团体制为聘用制,县财政补贴每年10万元。

2006年,右玉道情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右玉县委、县政府委托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为右玉县道情剧团培养了一批新的接班人。2010年接班人全部登上了舞台。

2011年,右玉县道情剧团整体改制为右玉县晋北道情传习所,体制为差额补贴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郝强担任了所长。

他们本着“推陈出新、保持风格、学人之长、改已之短”的原则,在戏剧的“四功、五法”下苦功,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并以戏出人,恢复了道情传统剧《刘全进瓜》《打瓦罐》,新排练历史剧《穆桂英挂帅》《三打陶三春》等,拍摄了9部大型古装道情戏和一部现代道情戏。

2014年,以“右玉精神”为题材的大型道情现代戏《绿色梦》获山西省第十四届“杏花奖”“优秀新剧目大奖”。年初排练完成的大型道情廉政戏《廉吏于成龙》再次唤起了群众对右玉道情的热爱。

郝强说:“戏越演越精彩,但保护和传承的危机依然存在,一些有价值的经典传统剧目渐渐被人遗忘,如不认真加以解决,道情戏将会失去其本真性;大多数青年人不了解晋北道情戏,演出市场堪忧。”

记者在采访演职人员时,大家普遍反映收入太低:“没有固定工资,就靠财政补贴和演出补贴生活,人均年收入不足2万元。我们愿意承担右玉道情艺术传承、弘扬和发展的使命,可捉襟见肘的生活,确实不利于右玉道情的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关乎到这一艺术之花的命运。

○非遗小档案

1956年,右玉县道情剧团成立,团员都是农民和过去跑班社的艺人。如《李翠莲传》中的李翠莲扮演者,就是过去第二代老艺人曹丕富男扮女装。

1962年,演员刘桂荣在太原录唱片,录制了《玉凤配》和《湘子骂门》唱段,在全国发行。1964年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作曲家唐诃到右玉道情剧团采访道情音乐,并派小乐队去学习道情音乐演奏。1966年“文革”开始,剧团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到北京串联,受到了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自接待。1975年特邀省晋剧院著名演员冀萍、李爱花到右玉道情剧团辅导排练《龙江颂》剧目,赴天津京剧一团三团学习,排练了现代戏《芦花淀》《平原作战》《杜鹃山》等样板戏。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解散近10年的道情剧团恢复。2006年,右玉道情剧团被文化部批准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被省文化厅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同年,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调演中获演出奖;2011年参加了上海世博会非遗展演活动;2012年获得非遗日演出奖;2014年在省文博会展演。大型道情现代戏《绿色梦》获优秀新剧目奖、编剧奖、服装造型奖、音乐设计奖、导演奖,乔吉霞获杏花表演奖。右玉道情的剧目现在有100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