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介休干调秧歌 >

介休三百年干调秧歌濒临绝迹

2015-11-08 发表|来源:青年在线|作者:田璐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介休当地的一些田间地头里,民间艺人总会在农闲时唱起当地流行的干调秧歌。在无伴奏的情况下,秧歌显得豪放粗犷,但艺人们却表演细腻,使得这种已经流传300多年的干调秧歌成了戏剧中绝无仅有的特殊剧种。“介休干调秧歌是介休当地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无伴奏的表演形式在山西地方民间特色中堪称一绝。只因唱词土的掉渣,年轻人没有愿意学习的,而现存的艺人无法唱完一台戏,干调秧歌正在面临绝迹。”介休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赵晓峰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流传三百年 田间地头随意编唱

介休干调秧歌起源于沁源县的一个名为 “王陶”的地方,后在介休境内流传,之后又传入灵石。因其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演唱时没有音乐伴奏,演员只能凭着自身嗓音演唱,因而得名“干调”。

据赵局长介绍,介休干调秧歌起源时间很早,相传是由游牧发展到定居农耕时,田间劳作时人们随意编唱的曲调。后因便于表演和传唱,深受老百姓的欢迎,直到清代及民国年间最为盛行,因此介休干调秧歌距今最少也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

解放前后,介休干调秧歌依旧深受百姓的喜爱。每逢大年正月里,各村各地总要唱,有的地方能唱到二三月。有的地方还会邀请远近闻名的戏班子,不仅在当地表演,还因为出名会去隔壁县城献艺。此外,村里的有钱人家遇上红白喜事也会请来老艺人表演。由此可见,秧歌在农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七八十年代,经历了动荡的岁月后,介休干调秧歌又重新恢复了起来,但那个时候已经大不如从前红火。由于表演断档,表演秧歌戏的艺人也青黄不接,再加上各方面原因没能重视,使得当初盛行一时的介休干调秧歌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赵局长说。

2006年,通过介休市当地政府部门和民间艺人的努力,介休干调秧歌成功入选为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曾经游走于田间地头的秧歌戏,重新回到了介休人的视野中,这老掉牙的秧歌戏再次回归舞台。

有别戏曲 无伴奏干唱

说起介休干调秧歌的剧种名称,赵局长介绍,“干调”就是干唱,除了出场时偶尔有锣鼓伴奏,表演中不夹杂任何乐器伴奏,与舞台戏曲中的表演一样,在名录中属于戏曲类,但与戏曲也存在着区别。

“没有乐器伴奏的束缚,艺人在腔调上是自由发挥的,但实际看来这是对艺人的表演提出了高要求,因为艺人自己要富于感情和动作去表演唱段。”赵局长说,“和戏曲相比,秧歌戏更接近于人民、贴切于生活,不受舞台的限制,样式灵活、题材广泛也是老百姓喜爱的原因之一。”

在故事方面,同其他剧种的传统剧目一样,秧歌戏也有着曲折的故事情节,其中包含了《绵山十景》、《绣荷包》、《翠屏山》、《三娘教子》、《曹庄杀狗》等十多种传统剧目。赵局长说:“秧歌戏的剧目往往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逸闻等,虽说老百姓已对故事耳熟能详,剧目在其他剧种中也久经传唱了,但仍能吸引和打动百姓,其魅力正在于艺人通过唱腔、做戏来塑造人物、演绎故事的高超艺术。”

例如在《曹庄杀狗》中,焦氏在虐待婆婆之后,见丈夫曹庄回家就大献殷勤,从唱词里就可以看见一个刁钻伪善的妇人活生生地站在观众面前。此时,观众就会想起前面她对婆婆的恶毒凶狠,前后对照起来这个人物就更加生动了。

现代人费解 唱词土的掉渣

干调秧歌的表演形式有街头表演和舞台表演,其中街头表演也称为 “踩街秧歌”、“地毯秧歌”。顾名思义一种是老艺人走上街头敲锣打鼓召集村民看戏;一种则是被邀请到戏台上表演。当然,不管哪种形式,都极具当地民间特色。

据赵局长介绍,介休干调秧歌一般词多、道白少,就唱词有三字腔、七字腔、十字腔等十余种,板式分为紧板、慢板、哭板、大介板、绵绵板等,由于板式以剧中角色而定,故没有具体的数量。

唱戏和道白的口语化,是介休干调秧歌的一大特色。不仅富含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还融合了当地丰富的生活元素。几百年前,这种秧歌戏来自于田间地头,唱词的发音不仅保留了介休当地的方言,也包含了一些早些年间的口语,所以,这也给现在的介休人留下了难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艺人们在传唱中不乏也会加入自己的见解,结合自身表演经验,使得秧歌戏的唱词发音‘变幻莫测’。导致现在的介休人根本听不懂唱词,以及不明白那些唱词对应的普通话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剧目去理解意思。”赵局长解释道。可见现如今即便人们的文化生活不再单一化,这土的掉渣的介休干调秧歌依旧被当地人视如珍宝。

后继无人 现存艺人无法唱完一台戏

由于介休干调秧歌全凭艺人们干唱,在民间流传也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没有一定完整的文字形式剧本。如果世人想要了解这门艺术,也只能从介休市文化馆保存的相关资料中看到秧歌戏的“身影”。

“现如今还能唱的老艺人已为数不多,年纪都在70岁以上,而且他们已无法完整地唱完一台戏。再者就是如果我们设立学习班,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学习这老掉牙的秧歌戏。所以,只要老艺人过世,介休干调秧歌可真是要濒临绝迹了。”说到传承问题,赵局长有些无奈。他表示,希望今后能有相关学者或秧歌戏爱好者为介休干调秧歌记录唱词,或保存相关的音像资料,使得这一原生态秧歌戏得以留存于世。今后能通过保存的资料去了解介休干调秧歌曾经的辉煌,并能够让秧歌戏爱好者学习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