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曲沃碗碗腔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沃碗碗腔

2016-03-24 发表|来源:临汾日报|作者:佚名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曲沃及周边地区的一种皮影戏腔调。因其主要特色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称“阮儿腔”。曲沃碗碗腔是清乾隆年间,由陕西皮影戏艺人传入曲沃。当时曲沃有三晋“小江南”之称,为这一艺术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力支撑。经多年的传承发展,于清末民国初年达到鼎盛。曲沃碗碗腔与孝义碗碗腔有明显区别。一是戏曲语言用了“蒲州邦子”的道白声韵;二是传承了碗碗腔的“撩板”和“直杆二八”板式,按照行当及角色的情绪变化,使唱腔更加流畅,更加符合人物特性;三是加入了“中音板胡”,打击乐采用的是小直径马锣、蒲剧的大窝铙钹、曲沃秧歌中的小铰子;四是表演形态上更多的追求皮影戏的拙中之美,既夸张又浪漫。

半个世纪以来,曲沃县碗碗腔剧团历经几代人的传承,音乐方面具有悠雅清新、委婉缠绵的特色,唱腔既有“欢音”,又有“哭音”,还有“高音”,板路创造了“直杆二八”、“流水”、“撩板”等板式。形成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吹、拉、弹、拨、击”各司其专,“编、导、灯、音、服”明确分工的规范化剧团阵容。在演出剧目方面,传统与现代并举,移植与新编共存。

目前,曲沃县碗碗腔受到多元文化冲击比较严重,演出市场日渐萎缩,亟须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