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上党落子 >

上党落子《魏拯民》: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2019-10-13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小慧
王金力 摄

9月26日晚,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华夏剧场内,新编现代戏上党落子《魏拯民》倾情上演:可亲可敬的英雄人物、醇厚浓郁的音乐氛围、磅礴凝重的革命气概、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激荡着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1909年出生于屯留区王村。自幼由父亲启蒙,9岁入学,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山西省第一中学,后因时局动荡,又辗转多地求学,本是一书生,却在民族大义面前,放弃自己的求学之路,毅然决然投身抗战,担负起救亡图存、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最后将自己的鲜血洒在了祖国东北这片广袤的沃土。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剧目,该剧并未简单再现魏拯民戎马生涯的战斗历程,而是选取1940年初到1941年初,魏拯民在杨靖宇牺牲之后,独立挑起东南满省委和抗联一路军重担,带领部队在哈尔巴岭等地抗击日寇、誓死保存革命火种这一悲壮历史片段进行艺术创作,且摒弃常见的。

从宏大历史事件切入的惯常做法,仅以祝捷、劫难、信念、攻心、招降、转移、突围等几个场景切入,来展示其内心世界、揭示其人格风范,从而构成了对他的完整呈现,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剧中,日寇对抗联进行了疯狂报复和严密封锁,共产党的地方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日军实行归屯并户,保甲连坐,制造无人区,企图完全切断部队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严重的是抗联无法和党中央取得联系,孤悬一域;伤病员过不了国境线,生命安全无法保障。魏拯民在此极端危难困苦的情况下,抽调部队优秀共产党员重建地方党组织,积极策动满军将领反正,为部队生存争取最大空间。但由于叛徒出卖,日军对抗联伤病进行围剿。魏拯民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亲自带领部队掩护伤病员撤入苏联国境。最后,终因寡不敌众,重病缠身的魏拯民壮烈牺牲,年仅32岁……

整部剧在剧情、表演、舞美、灯光、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诸多设计元素的展现下,让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舞台上铺陈成一段撼人的历史画卷。画卷之上,激情澎湃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撞击着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直抵人心。

红色故事讲了许久,如何能够讲得更好?任重而道远。因为有的戏,看的是剧本;有的戏,看的是名角;有的戏,看的是故事;而有的戏,看的是精神。特别是革命历史题材,特别强调要有温度、有情怀、有筋骨,特别讲究构成人物的故事、情感、矛盾、抉择等丰富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来整体展现舞台艺术之美。同时,还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爱国的情怀,从而激荡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戏剧是历史与文学的交叉,但首先历史要如实记录。在这一点上,编剧始终秉持“用事实说话”这一重要原则,旗帜鲜明、主题突出,在故事题材选取、人物性格塑造和历史矛盾表现等层面上都尽量忠于史实,让这部剧兼具思想性、观赏性,并与历史的真实性完美融合,变成了一部具有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气派的革命史诗,从而让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光芒,在舞台上喷薄而出。

《魏拯民》不仅在故事情节构造上有精巧设计,也在细节处独具匠心,服化道方面都保持着入微的审美品质,拍摄细节严谨考究,角色的服装造型,伴随人物轨迹的变化和剧情的发展不断调整,道具设计也前后呼应,如第一场《祝捷》中缴获的战利品发报机,在第六场《转移》时再次出现,在第七场《突围》中,还不忘安排贞淑同志说,“带上发报机,总有一天我们会和党中央联系上的”,既突出了对历史的高度还原,更彰显了魏拯民心中不灭的信念。

欣赏这部剧,情节紧凑流畅,情感呼之欲出,剧目的音乐运用与故事推进相得益彰,或轻快、或哀吟、或激昂、或低沉、或舒缓、或悲壮等,多次的巧妙变奏在呼应不同空间人物心境转折的同时,也有效助推了人物的形象塑造,能明显感受到曲创者风格化表达的艺术功力。尤其是第七场末魏拯民独白那段,曲作者巧妙运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洋交响音乐的交叠碰撞、变奏延伸,让音乐时而深情倾诉,时而宏大悲壮,时而穿插戏曲音乐的拖腔,演绎出英雄魏拯民的民族大义和凛然气节,最终在磅礴气势的结束音调中,预示不屈的民族精神最终都会取得胜利。

《魏拯民》中,众多人物形象都比较出彩:忠贞坚毅的朴贞淑、谦和又坚持党性的陈永龙、果敢忠诚的艾福荣、质朴忠勇的陈福禄、无私无畏的田妈妈、正义刚强的田二宝以及拧巴纠结的杨盛、贪生怕死的全耀等,无一不饱满而立体,在上党落子高亢激越唱腔的助力下,将充满了历史史实、角色性格和艺术创新三者的逻辑统一诗意浩大地呈现了出来,演出后好评如潮。

演出效果背后,是该剧团队人员的倾力付出:主创团队先后七次对故事创意和剧本文本进行重大修改,对真实事件钻研提炼、艺术加工,仅座谈研讨会就召开了六次,力争将每一个事件、每一场感悟铭刻于心;排练时正值初春,不少演员患上重感冒,雾化、吃药等能用的方法都用上了,硬着头皮撑下了50多天的排练;几位主演更是废寝忘食、日夜揣摩……

“魏拯民,只是共产党人的一个缩影。在东北抗日联军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经受考验,一路走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如何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为中华文化的大情怀寻找到小切口,让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得到很好的呈现和传承,是我们创作的初衷。”该剧的演出团体、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团长傅永亮这样介绍。

《魏拯民》已不仅仅是一部戏剧,更是一堂思想政治理论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