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朔县秧歌 >

朔州大秧歌的春天来了

2017-01-05 发表|来源:朔州晚报|作者:符烨邦

2016年12月23日上午,当记者来到位于古北西街的大秧歌剧团门口时,远远就听到里面敲锣打鼓,时而乐器争鸣,时而戏声绵绵。在一间不到400平米的排练室里,大秧歌剧团的演员们正在紧张地排演现代大戏《纪县长》。

“这部戏以朔县真人真事为背景,讲述的是朔州历史上一位叫纪泽蒲的县长,体察民情,清正廉明,一生清贫而又呕心沥血感人付出的故事。”戏里纪县长的扮演者卢尚清告诉记者,自己已经62岁了,但每次排演时都被里面的情节所感动。

“民国时候,朔州大旱,土豪横行,老百姓食不果腹。但是因为纪县长秉公执法,惩恶扬善,为百姓谋福利。最后当他得病没有食物的时候,老百姓们纷纷把自己家里从牙缝里剥出来的鸡蛋、口粮拿出来分一点给纪县长,这种情感正是我们当下急需的东西,寓意特别好。”卢尚清这样说。

大秧歌剧团团长谢银花对记者说,除了这部廉政戏,他们这几天还在紧张地排练着另一部关于精准扶贫的戏,名字叫《山里的女人》。

该剧讲述了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农村妇女寒梅,凭着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温暖的家。最终,在党的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终于走出困境的感人故事。

在这部戏里,46岁的谢银花饰演主角寒梅,她告诉记者,“这同样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秧歌戏,寒梅就是新时代尊老爱幼妇女的好典型,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除了谢银花之外,一些大秧歌老艺人也全上阵,67岁的侯启饰演寒梅的公爹,68岁的杨补兰饰演寒梅的二婶。谢银花说,“这些都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朔州大秧歌里的很多这样的戏都充满了积极性,《八珍汤》,《卷席筒》,《牧牛》等很多作品最后都告诉了人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谢银花告诉记者,从去年11月27日接到排演2个剧本的任务,到距离新年前正式演出,仅仅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接的时候没想过排出好戏这么难,汗水没少流,还病倒了很多人。

《纪县长》这部戏是由本地著名编导杨日新重新创作改编,整个排练都是自导自演,角色、作曲、乐队、音响、舞台清一色都由剧团内的人员完成。

“从去年11月底开始,剧团每天早上9点准时集合所有人进行排练,原定于晚上6点下班的时间,也因为排练经常被推迟。”谢银花说,朔州的冬天忽冷忽热,队员们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感冒咳嗽,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2001年,谢银花看过别人演出这个剧本,因为各种原因,当时演出后反响不大,后来也就再也没演。谢银花说:“我感觉这是个好剧本,就给全团上下鼓劲加油,‘梅花香自苦寒来’,好剧本是来了,就看你们有没有能力诠释出朔州大秧歌的精髓了。”

由于持续高强度的排戏,谢银花的身体开始吃不消,渐渐出现头疼发烧的感冒症状,但她一直坚持排练。不过有个人感冒了,却让她坐立不安。

“最开始排练《山里的女人》这部戏时,剧团请了海南的一个导演来指导。请之前我们不知道人家已经70多高龄,担心这种高强度的排练怕老人家身子吃不消。”谢银花说。

果然,排戏没多久,老人家的身体就出现了不适,谢银花赶忙将老人送往医院,在检查无大碍后,把老人送上飞机回海南修养了。

“导演空缺了,戏却不能断,我只好硬着头皮又接下了这个重任。”谢银花说,“为了考虑如何将寒梅演活,经常熬夜到晚上三四点还在拿捏剧情。唱得嗓子哑了,就拼命喝水,想咳嗽了,就一直捂着嘴。支气管炎发作,感冒上火一直不好,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就成了最佳的输液时间。”

就在演出当天,谢银花没有回家,在后台吃着盒饭,打着吊瓶,准备着晚上到来的演出,谢银花说,“我不能病倒,大秧歌剧团的其他人在看着我,老百姓也在等着看戏。”

2016年12月28日,朔州市文化活动中心可以容纳800人的大礼堂内人潮涌动,观众络绎不绝地赶来看戏,所剩的座位寥寥无几。当日,朔城区大秧歌剧团精心排演的两部现代大戏《纪县长》和《山里的女人》在这里进行了首场演出。

80多名大秧歌剧团新老艺人齐上场,演出现场时而爆发出雷鸣掌声,时而又催人泪下,很多市民都说,这是大秧歌这些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表演。资深戏迷李有悦在看完《山里的女人》后激动地告诉记者:“老戏看多了,没想到这班人排新戏也排得这么精彩。”

演出结束后,谢银花终于松了一口气,“效果不错,即便是病倒了,也感觉值了。”谢银花对记者说,现在的自己,跟寒梅还真有点像。

谢银花出生在平鲁区下面高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村里逢年过节会有戏班过来唱戏,谢银花从小就对这种东西充满了兴趣。16岁时就去平鲁艺校学习戏曲表演,毕业后一直呆在平鲁晋剧团。1986年11月,朔县大秧歌剧团的高钦老师在看完平鲁晋剧团的一场表演后,将谢银花和另外一个女生邀入了剧团。

“我们最开始很激动,不过跟想象中的还是不一样。”谢银花对记者说。“老艺人保守,学艺都是偷偷学人家,我做了很长时间跑龙套的事。”

虽然如此,天资聪颖的谢银花在每天“偷师学艺”下还是进步得飞快。有一次,团里一个小生因为生孩子,不能排戏,缺了一个角色,谢银花自告奋勇表演了一下,一下子就获得了很多人刮目相看。从此,她的唱戏一场比一场多,期间也获得了很多奖,其中1990年代表剧团参加山西电视台的一档戏曲栏目后获得了二等奖。

谢银花说:“寒梅的典型特征是生在农村不屈不挠,通过自己努力得到人们认可,我也是如此。”

朔州大秧歌是流行于山西晋北地区的一个小有名气的剧种。因为唱法地方特色浓郁,故事多以反映劳动人民家庭生活为主,这一剧种在当地很受老百姓的喜爱。在众多演出朔州大秧歌的剧团里,1956年成立的朔县大秧歌剧团(今朔城区大秧歌剧团)的表演又尤为专业。本报记者近日就来到了朔城区大秧歌剧团的排练场,正巧还赶上他们在排戏,就在台前幕后感受了一次大秧歌的独特魅力。

2015年1月,谢银花凭借着过硬的表演技巧和良好的人缘成为了朔城区大秧歌剧团团长。上任以来,一直坚守传承和创新的理念,致力于将大秧歌剧团打造成为晋北地区老百姓最喜欢的演出剧团。

当了团长以后,谢银花没有一丝的放松,“朔州大秧歌在2006年就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意义重大。以前的朔州大秧歌演出较少,这份老祖宗的东西快要被人们遗忘了,当务之急就是要大秧歌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5年3月,朔城区政府委托大同艺校定向培养的30名年轻艺术生来到了大秧歌剧团,成为一股新生力量。谢银花在他们到来后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朔州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她想利用这股年轻的血液,将大秧歌彻头彻尾革新一番。

她先是让年轻演员们努力排演现代歌舞表演,再返聘一些大秧歌老演员成为团里的指导老师,让他们手把手教学大秧歌老剧种,老唱法。

杨补兰是一名大秧歌剧团老演员,已经退休在家7年多时间,但是在2016年听说大秧歌剧团需要她授课时,就过来义务指导学生。她说,“能让这门唱艺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

据谢银花讲,在她上任不到2年时间,朔州大秧歌剧团已经演出了240余场,去年的中秋节还在外地忙着演出。

朔城区副区长王悦告诉记者,区里已经计划为剧团解决排练场地小的问题,并且全力支持大秧歌的下乡演出。

《山里的女人》这部戏也在刚演出后就受到了市里相关领导的称赞,召开了研讨会,准备再次改编创新,将这部戏推向全省乃至全国。

谢银花笑着说,“朔州大秧歌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