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孝义碗碗腔 >

礼赞孝义碗碗腔

2019-02-17 发表|来源:吕梁日报|作者:薛振华
配图 孝义碗碗腔

孝河泱泱,狐岐巍巍,古邑孝义,戏曲之乡。金天定三年(1125),县城乐楼兴建。惟城隍庙、西狱庙、太子庙乐楼,蔚为壮观。承安四年(1199),村村建庙普遍,有庙即有楼,有楼必唱戏。祭祖先、庆丰收、贺岁首,唱戏形成习惯。

碗碗腔,孝义流传,得天独厚,源远流长。清朝末年,皮影碗碗腔,由陕西传入孝义,前辈艺人,刻苦钻研,将皮影地秧歌,融入碗碗腔,既不失陕西风味,又有孝义风格,堪称孝义特产。

何谓碗碗腔?皆因有一碗状铜铃,伴奏曲牌唱腔,故得名也。其铃声清脆,节奏随和,和谐悦耳。琴音悠扬,刚柔相济,抒情性强。碗碗腔二音子尖音子(咦咦咦)好听。民间有“听声咦咦咦,赛如过生日”的说法。碗碗腔,唱须生苍劲稳健,唱旦角悠扬婉转,唱小生清脆活泼,唱花脸粗犷豪放。碗碗腔,孝义广为流传,备受群众青睐,男女老少,都能哼唱。

碗碗腔,人才济济,名家甚多,出类拔萃。石像村冯廷荣(冯栋厮),童年赴陕西大荔 ,拜师学艺。搭班返里,《紫霞宫》《虎贲山》,唱遍汾阳孝义。韩家滩李正有,一声地道皮腔,观众挤满戏场。胡家窑赵嘉宾,皮影内行,被聘太原市“月影剧团”团长,培养尖子赵篆英,唱响省城太原。必独村武海棠,祖传七代,成为皮影世家。驿马村梁全民,苦学皮影操作,技艺超群,系“国宝”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公式仲村那鹏飞,酷爱木偶皮影,艺术陪伴终生。

解放后碗碗腔,如日中升,由弱变强,蓬勃发展。58年跃进剧团成立。59年改碗碗腔剧团,后起之秀,脱颖而出。60年戏剧改革,碗碗腔皮影,由幕后走向台前,以真人登台,活灵活现。62年张思聪,大胆创新,编现代戏《柳树坪》,走进省城。大中市长风、和平剧院,连演60余场。观众场场爆满,掌声喝彩声不断。《柳树坪》轰动全省,华北地区普遍推广。周德林演地主,阴险毒辣,观众无比愤恨。王冬兰戏功过硬,声腔圆润,《白洋河》演王昭君,唱红汾阳县城。赵姣兰扮相俊俏,声腔委婉,给太原人,留下难忘印象。观众有“一声铜铃叮当响,两朵兰花开鲜艳”的说法。晋中人有:“宁给误了吃猪肉饺不能误王冬兰演《红嫂》”、“能给跑的吐了红血,不能误了赵姣兰的《孝河新曲》”的顺口溜。段春梅身材苗条,主攻小生青衣,人称“夹生旦”,观众十分爱见。董世良善演大娘,有老太龙钟形象。马年拴刻画人物细腻,演“焦裕禄”、“李玉河”表现力很强。乔培文外号“十二能”,善演喜剧,且能创造,七分演成十分。刘国香,主攻须生,唱腔正宗流畅,曾获省广播电台“十佳好唱段”奖。

改革开放,碗碗腔,如鱼得水,空前繁荣。1987年《风流父子》进京演出,走进中南海,博得领导专家赞赏。华国锋接见,柴泽民、王光美会面,共同合影留念。王守仁善演现代戏,《风流父子》中演老舅,一炮打响。荣获中国艺术节“群星大奖”。张建琴扮相漂亮,音质甜美,北京精彩演出,一举夺得吕梁第一朵中国“梅花奖”,评为一级演员。赵尚文说:“常听建琴熬鸡汤,抑扬有致韵味长,数年未见刮目看,三部新戏挑大梁”。吕梁人民艺术家、著名剧作家梁镇川,又编《风流婆媳》《风流姐妹》,生活气息浓郁,剧情跌宕起伏。风流三曲,进京演出,夺得编剧、导演、音乐七项大奖。04年任学谦马明高,又编新剧《酸枣坡》,在全省煤矿演出100余场,并在央视戏曲频道全剧播出,获得省委“五个一工程奖”。09年该剧赴美国上演,夺得国际“天使奖”。世界各国专家,伸出大拇指说:“OK,中国孝义,是演好戏的地方”。2018年剧团下乡演出180余场。迎来省文化厅领导、各县剧团参观,荣获中宣部第十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奖。

四十年的披荆斩棘,四十年的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成就辉煌。向碗碗腔人学习,向碗碗人致敬。你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看齐的标杆,继承的典范。愿碗碗腔精神光大发扬。新时代扬帆起航,新步伐奔跑向前,新征程再奏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