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木偶戏 >

“孝义皮影活化石”武海棠去世 享年77岁

2016-06-30 发表|来源:山西新闻网|作者:王晋磊
 

6月11日,77周岁的“孝义皮影活化石”武海棠老人因病去世。他是我国最后一个能用古老皮腔说唱来表演完整皮影剧目的老艺人。

2006年,孝义皮影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在申报的时候,用的代表作品就是武海棠表演的《封神榜》。

全本孝义皮影《封神榜》成绝唱

6月23日,孝义市必独村,武家的几位后人聚在一起,商议着将家族里的兄弟姐妹集合起来演一场皮影戏,纪念刚刚过世的家族长辈武海棠。在商议具体演什么时,武家后人突然发现,很多皮影技艺和唱腔随着老人的离世,已经再没人能演了。

老人的大女儿武爱萍告诉记者,老人一辈子耍皮影,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皮影技艺能后继有人。皮影的传艺与学习,没有专门的训练,大多靠的是口口相传,“门里出生,自会三分”,孩子们长期耳濡目染,自小边看、边玩、边学。可是受大环境影响,耍皮影无法养家糊口。武家的后人不太愿意学皮影,甚至有人宁愿去砖厂受苦都不愿意学皮影。虽然都会唱几句,但都学了些皮毛。

一部传统皮影戏《封神榜》共有32本,可以根据需要分为连台本戏、单本戏和折子戏,一本连台本戏要唱七八个晚上。老人过世后,再没人可以唱全本的孝义皮影《封神榜》了。武爱萍说,以后人们很难再看到原汁原味的孝义皮腔纸影戏了。

他是皮影戏班第七代传人

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武海棠的祖上成立了“二义园”皮影戏班。他作为“二义园”的第七代传人,7岁学戏,9岁就唱得有模有样了。当时的“二义园”皮影戏班,在汾平介孝一带非常出名。无论在哪儿表演,都会有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赶来捧场。戏班夜夜演到天亮,连唱一个月都不稀奇。后来,随着各种各样的现代娱乐方式迅速涌现,皮影戏慢慢地没落,渐渐成为人们的回忆。

伴随着皮腔纸影戏的兴衰败胜,武海棠的人生也由此起伏波折。在武海棠心里,皮影戏不仅仅是娱乐品,它更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延续和祖艺的传承。无论生活多么困苦,他都不曾有过卖掉祖上留下的两箱皮影道具的想法。“威风凛凛坐将台,咆哮三声辕门开”,只要皮腔一开口,有人来看,他就觉得很满足。

上世纪80年代末,孝义皮影戏作为国粹被文化部选中前往英国演出。2006年,孝义皮影戏被正式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是在那一年,一直无偿教授弟子的武海棠老人,拿到了政府每月发放的500元特殊津贴。农民出身的他,把这些钱也都用到了教弟子身上。

孝义皮影戏现有传人28个

武爱萍介绍,她父亲的弟子虽然多,但在水平上和老人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她小时候,见过老人可以两手同时指挥10个影人,还要边唱边打斗。武爱萍说:“我爸平时就是一个农民,但是只要那签子一拿起来,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记者看过武海棠老人的皮影表演视频。不用说皮影戏,就老人表演本身看起来,都很有艺术范。签子一甩一转,那种挥洒自如,连带的纸窗上的影人就跟被注入了生命一样,伸胳膊伸腿,拿凳子举武器,就像活了一般,不比现在的动画片差。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老人的弟子依然坚持发展孝义皮影。武海棠老人的弟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任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研究会会长侯建川,目前是孝义皮影界最活跃的代表。2007年5月,在深圳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侯建川领着武海棠和一群学生赴会参演。就是这次演出,打开了皮影戏再登大舞台的局面。从2008年起,孝义皮影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巡回演出,并多次获奖。2010年,受大同市政府邀请,侯建川带着孝义皮影戏入驻云冈,开始了市场化运作。

侯建川说,孝义皮影戏现有传人28个,都是年轻人。虽然收入有限,但为了发扬光大这门艺术,很多人都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链接

孝义皮影分为两大流派:最古老的皮腔纸窗影戏和现在最常见的碗碗腔纱窗影戏。

皮腔纸窗影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皮腔,既有山西北路梆子的粗放,又有河南豫剧的细腻,是结合孝义当地方言创作出的一种古老唱腔。主要伴奏乐器是小唢呐。艺人操作皮人在纸窗后表演,因此称为皮腔纸窗影戏,也叫“皮腔纸影戏”。剧目多取材于《封神演义》《西游记》。碗碗腔纱窗皮影戏,源于清光绪年间,陕西皮影艺人逃荒流落孝义,因演唱时有一种形似碗碗的铜铃伴奏,故称碗碗腔。伴奏乐器中还有二弦、月琴等,被称作“月影”“月调”。戏有《九莲珠》《富贵图》《观音堂》等。近代以来,由于碗碗腔影戏的兴起,孝义境内原有的皮腔影戏逐渐合二为一,浸透于碗碗腔影戏或戏剧的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