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吕梁市晋剧院和青年晋剧院 >

《廉吏于成龙》让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实现飞跃

2015-03-29 发表|来源:吕梁日报|作者:佚名

晋剧《廉吏于成龙》在国家大剧院参加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

该剧在当地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该剧团在当地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正月初十,随着吕梁市影剧院内市青年晋剧院举办的2015年元宵节戏曲晚会的开始,该院2015年的演出序幕正式拉开。晋剧《廉吏于成龙》作为此次演出的压轴节目再次受到欢迎。该剧自2007年成功移植后,演出场次连年递增,2014年更是打破了建院以来单个剧目演出场次最高的记录。截至今年该院已在太原、忻州、阳泉、愉次、寿阳、昔阳、灵石、介休和吕梁13个县(市、区)的100多个村庄演出300余场,观众达30万余人次,场场爆满,反响热烈,赢得了基层群众的交口称赞,被誉为吕梁山梨园“黑马”。更为可喜的是,2014年12月中宣部、文化部邀请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廉吏于成龙》选段赴京参加2015新年戏曲晚会,12月30日在国家大剧院正式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演出市场频遭冷遇,地方剧团面临硬件设施缺失、演员结构欠合理及后备梯队缺乏等困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实现了飞跃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其成功也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对此,记者专赴吕梁市青年晋剧院采访,探寻晋剧版《廉吏于成龙》成功背后的故事。

——探析晋剧版《廉吏于成龙》成功的背后

改革才有出路

企业要生存离不开改革,吕梁市青年晋剧院也不例外。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正是借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应运而生,把握住这次“机会”,变危机为发展契机。

时间追溯到2006年年初,为了认真贯彻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吕梁市决定成立一个青年晋剧团作为改革试点,给编制,给政策,出成绩,重奖励。从原来的吕梁市晋剧院抽调十名正式的演职人员,任务是三年时间给吕梁市拿回一个“梅花奖”。这个活儿可不好接啊!时任吕梁市晋剧院支部书记的王承评在几经斟酌之后决定扛起这个重任,担任新组建的吕梁市青年晋剧院院长。作为吕梁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试点,青年晋剧院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多方面的扶植,其中之一就是将干部人事管理自主权和收益分配自主权全部下放。这为该团迈向市场走产业化之路奠定了基础。那么,体制松开了,下一步该如何走?

该院首先尊重戏剧规律,组建了一支优秀的演职人员队伍。为此,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加大改革力度,高标准招聘和引进优秀人才,并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能获得极佳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创新机制,即:投资主体股份制、项目创新委约制、主创(演)职员聘用制、市场营销代理制。开放灵活的合作方式,很快为青年团汇聚了一大批充满青春活力、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优秀骨干人才,组成了阵容强大、门类齐全的演员队伍。同时,注重剧院各种艺术门类的协调发展,广纳人才,组建了一支精悍的乐队、舞美、灯光、音响、装置队伍。

青年演员是剧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希望。该院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派青年演员到中国戏剧学院进修学习,同时,采取与省戏校联办的办法,将年轻演职人员纳入边学习、边实践的教程中,让他们跟优秀的晋剧演员学习、演出,使其在耳濡目染中迅速成长。而在分配方式上,打破了原有的职称工资界限,通过考核、试用等办法,以能力、业绩确定工资标准,形成了“绩效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全新分配机制。这一举措,拓宽了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渠道,极大地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

在这场全国性的文化体制改革热潮中,要想生存,就要有踏浪而行的勇气。该院继续深化内部人事改革,建立“一团一组一中心”模式。“一团”即演出团,主体队伍是一线演职人员,其职能是尽可能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激活活力的办法是工效挂钩,同时,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演职员获得学习机会和评奖机会,对为单位争先创优的先进个人实行分级津贴制。“一组”即剧组。利用近几年已创作演出的一些重点剧目,配合煤监局、纪检委、教委、汾酒集团和市直工委,分别组成《红兜肚》、《廉吏于成龙》、《青春跑道》、《杏花酒翁》、《甄如玉》剧组,一边演出,一边继续加工、打造,冲刺全国精品工程。“一中心”即产业发展中心。中心以发展文化产业为职责,以服务演出团和剧组为已任。同时,区内联合开发精品剧,以弘扬地域文化为特征,与党政单位、品牌企业、大型企业联姻,共同拓展晋剧戏曲事业。区外联手拓展市场,与国际性文化经纪公司合作,力争让《红兜肚》、《杏花酒翁》、《廉吏于成龙》等一批精品剧目走向世界,与外界实体联合打造剧作精品。

创新是推动力

文艺作品能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既取决于其艺术表现方法是否高超,又取决于其内容的真实性高下,特别是要看这出戏是否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

晋剧版《廉吏于成龙》人气如此之高并非偶然,他的成功移植取决于吕梁市青年晋剧院的眼光、底气和实力,剧目浩如烟海,可移植的很多,但既有社会效应、又有市场效应的,才是最好的。多年来,在晋剧业界有个缺憾,那就是享誉全国的山西籍大名人于成龙,以几个剧种的版本传唱,唯独没有晋剧版。吕梁市青年晋剧院认为,移植上海京剧院的《廉吏于成龙》,对于晋剧界和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一者,于成龙是吕梁人,用家乡剧种唱家乡人物可以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感情;二者,当前反腐倡廉成为社会焦点,“天下廉吏第一”无疑是极好的宣传教材,也是群众广为欢迎的剧目;三者,高位嫁接,高调移植,对于晋剧艺术是无言的推动,对于新建演艺团体而言是极好的大练兵机会。2007年,在上海京剧院的大力支持下,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成功移植了京剧《廉吏于成龙》。

能取得移植权重要,能排好戏更为重要。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对于移植剧目的排演理念是:忠于原作,但必须体现晋剧本身的特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入创新元素。上海京剧院的《廉吏于成龙》是戏剧界泰斗尚长荣的代表作,经过深入研讨,晋剧版的《廉吏于成龙》突出了唱词,淡化了念白,同时大胆使用了戏曲音乐数字化伴奏演出,为演出添彩增色。

在《廉吏于成龙》的再创作中,编创人员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艺术生产模式,推进艺术创新升级换代,戏剧表演全面推行数字化演奏带伴奏,《廉吏于成龙》剧目的观赏性因此得到极大提高。在演出实践中,他们抓住契机,大胆实践,将数字化音乐伴奏带引入到舞台表演中。电子伴奏带的引进,填补了山西省戏剧表演艺术的空白,无疑是山西戏剧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将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历史意义。数字化伴奏《廉吏于成龙》的成功上演,标志着电子演奏带伴奏的全面成功,在全省引起轰动,引起业界瞩目,各方效仿。

精品就是拳头

对大多数地方戏曲剧种来说,若要谋求生存发展、保持其艺术活力,就需在传统优秀剧目积淀的基础上,不断拿出新的剧目,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创造。体现晋剧特色,坚持新创剧目打局面、移植剧目闯市场、传统剧目炼队伍是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探索发展的实践路线。青年晋剧院致力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及探索之艰辛历历可见,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也硕果累累。2014年,该院从正月初三开始下乡演出,至11月29日为止,共计演出72台315场,期间分别组成《吕梁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场晚会》、《廉吏于成龙》、《杏花酒翁》剧组,在我市13个县(市、区)和我省部分市县进行了巡回宣传演出,3个剧组历经64天,赶台38次,演出75场,创造了惊人的赶台速度、装台速度、演出速度。

院长王承评说,几年来跟着他一起打拼的弟兄真没少吃苦,在剧团最困难的时候班子成员向朋友、亲戚求助,主演梁桂星将《走进大戏台》奖品住房一套变卖,筹集资金共渡难关。建院至今没有一个固定的排练场所,全靠打游击。最艰苦的时候大家赚着几百元的工资,数九寒天在离石区南郊高家沟村租的一个露天戏台,四周用戏

箱围住蒙上幕布,里边生上火进行排练。

“最让我感动的是,全团上下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团结一致度难关”。王承评说,记得有一次,在离石上安村演出,演完戏已是下午五点,还要赶往400公里外的朔州去演出,大家顾不得吃饭,更顾不上休息,就急匆匆赶往朔州。那段时期正是堵车最为严重的时期。一路上货车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车时堵时停。一路上还不停地下雨,道路本来就拥挤堵塞,加上下雨,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到达目的地,人们在车上整整坐了12个小时。全团人只喝了几口水,就地吃了些干粮,就按部就班进入了工作状态。当地观众感动的说:“你们不光戏演得好,精神、品德更好。”

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剧团员工都坚守着,无人放弃。正是这种热爱,正是这种对文化的敬畏,让吕梁市青年晋剧院延续到现在,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以有为求有位,是剧院的信念。2006年是青年晋剧院建院的第一年,他们组织创作表演班子,创作完成大型新编现代戏《红兜肚》,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红兜肚》成功实现进京演出,主演梁桂星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戏剧表演的最高奖——梅花奖。随后,《红兜肚》剧组演职人员刘玉萍、吕天佐、张长耀、张晓明等分别获得山西省第十一届“杏花奖”的表演奖、导演奖、音乐奖和舞美奖。同时,《红兜肚》也获得山西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07年,《廉吏于成龙》经大胆改造嫁接之后,实现了由京剧向晋剧形式的移植,投放市场后,深受观众喜爱。2007年12月,《廉吏于成龙》赴省城汇报演出,受到省委、省纪委领导的高度评价。随后,《廉吏于成龙》被市纪委作为全市党风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全市巡回演出100余场。2008年,又成功引进校园音乐剧《青春跑道》,在校园里受到热捧,产生了强大的戏剧宣传意义和教育意义,并被山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山西省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剧目之一,在各大院校巡回演出。2010年,编创近代戏《杏花酒翁》,成为国内首部反映汾酒题材的舞台剧,山西省委宣传部对演艺单位和名企互动合作的成功实践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杏花酒翁》作为全省的精品剧在省城太原演出,取得极大成功。

王承评说,文艺必须服务大局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在纪念建党90周年,新创了红色经典剧《甄如玉》。

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拿出五部力作,实现了大转身,在年轻的文艺院团很罕见,它的成功为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做出了表率,其经验和做法对现有艺术院团改革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

创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途径,吕梁青年晋剧院以精品创业,深入基层,服务大众,处处赢得阵阵掌声。梨园“黑马”崛起中看似有秘诀,其实并没有秘诀,要说秘诀,那就是执着于晋剧,扎根于晋剧,晋剧事业之树自然是根深叶茂。

在采访结束后,王承评说:“全市巡演结束后,我们将开展‘踏着于公足迹,弘扬廉政清风’主题义演活动,走遍于公为官之地,走进千家万户,把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品格、精神,传递给更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