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任跟心:梅花奖伴随我成长

2015-06-18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任跟心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最高奖,在我心目中梅花奖不仅是一种至高的荣誉,更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和使命,荣获首届梅花奖后,是梅花奖激励和鞭策着我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一步步走到今天……

一、难忘的首届梅花奖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已过去了30个春秋,回首往事,恍如昨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1984年3月接到上级通知,我和郭泽民双双获得中国首届“梅花奖”。当时年纪小,思想单纯,对大家投来的羡慕眼光,不知所措,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一时间领导安排我们进京领奖,随行有领导、摄影师,宿舍的伙伴们帮助我整理行装,没有新衣服,她们就慷慨援助,把自己的新衣服贡献出来让我挑,打扮一番,准备上北京。

隆重的颁奖晚会在首都政协礼堂举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余秋里、谷牧等同志为我们颁发了证书、梅花奖盘,并讲话鼓励。首都文艺界的艺术家们都参加了会议,我是获奖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代表获奖者发言。

在以后的重要演出当中,有许多记者朋友问我:“听说梅花奖的设立跟你们还有关系”。我说:“是的。”我们山西临汾蒲剧院青年团是在“文革”之后传统戏解禁,艺术人才出现青黄不接之际成立的,我们当地的领导高瞻远瞩,从战略意义上考虑,培养新人整体接班,全团都是青年演员,行当齐全,各个都学演了拿手好戏,继承了蒲剧优秀的代表剧目。1983年5月从成都、重庆、武汉一路巡演,10月晋京汇报演出,在北京四十天,演遍了各个剧场,中南海、怀仁堂、国务院小礼堂、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吉祥剧院、长安戏院、西单、广和、中和剧场都演遍了,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党和国家领导人彭真、薄一波、姬鹏飞、陈丕显、乌兰夫等同志接见了全体演职员。文艺界的领导、专家、艺术家分别观看了我们的演出。记得当时吃住条件都很艰苦,我们全团就住在朝阳区竹竿胡同地下防空洞。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看了我们的演出,赞不绝口,得知我们都住在地下防空洞里,一定要亲自看望我们,由评论家刘乃崇、蒋健兰夫妇陪同前去。他见到我们激动地说:“你们这些孩子,戏演得好,又能吃苦,我要向你们好好学习。”戏剧界的专家曹禺、阿甲、翁偶虹、张庚、郭汉城等都写了评论文章。中国《戏剧报》、《戏剧论丛》特别向首都观众推荐了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专场演出,这也正是为梅花奖的评奖所做的准备工作。

在我们演出将要结束的时候,首都文艺界的专家们在一起商讨:“电影有个‘百花奖’、电视有个‘金鸡奖’,而我们戏曲遍布在全国各地,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坚持扎根在各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而没有设过奖,我们要尽快地设奖,不能让山西的这些演员就这样回去。”于是,早在一批老专家心目中形成的宏伟蓝图“梅花奖”就这样实现了!没想到戏曲10名获奖演员中,我们山西蒲剧院青年团竟然占居两名,一时间在全国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和热烈的反响。获奖归来,双双手捧大画家吴作人先生绘制的梅花奖盘,上面题写着:“梅花香自苦寒来”,寓示着戏曲人要像红梅傲雪一样,不畏艰苦、不怕严寒的品格精神。

回到山西,正值召开“两会”期间,省委书记李立功带领人大、政协、文艺界代表委员到车站亲自迎接我们。省委宣传部、文化厅为鼓励我们奖励了一台手提录音机,并召开了座谈会。回到临汾,地委行署为我们召开了庆功大会,我荣立“特等功”,并各奖励两级工资。一时间,庆功奖励,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同行鼓励声、赞扬声来自四面八方!真是有些晕晕乎乎,后来我慢慢地静下心来仔细想:“梅花奖”的设立不是为某个人设立的,是为所有弘扬我国灿烂的优秀民族艺术贡献者而设立的。我是我身后集体的代表,一个19岁的小姑娘对中国戏曲的掌握和理解还太肤浅,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却得到了党和国家如此至高的嘉奖与鼓励,我只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虚心学习,认真演戏,踏实做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由此“梅花奖”的品格精神成为我的座右铭,人生之路的航标,我珍视梅花奖,我要以她为鞭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奋进。

二、学习梅花品格,勇挑工作重担

是“梅花奖”的鼓励与鞭策伴随着我的艺术成长,激励着我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荣获首届梅花奖之后,历经十七个春秋,我荣获了二度梅花奖,已是人到中年,是梅花奖给了我激励和坚强,我也随着不断地努力获得了艺术上的进步,荣获了多项荣誉。然而,我也同时经历了戏曲低谷与不景气,院团一度时分时合,演出不正常,发不了工资,人心涣散。我也试着下海经商,虽然赚了些钱,但心里仍放不下的是蒲剧艺术。1996年,我毅然挑起了蒲剧团团长这个重担,我和大家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在剧团面临重重困难的危难之际,从不以名演员、团长身份自居,和大家同吃、同住、同演出,和团班子领导研究剧目,进行人事聘任、工资制度等改革,剧团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收入,焕发了生机。

1998年,我受命于剧院危难之际,上级领导任命我为蒲剧院院长,我的肩上更增加了一份责任和担子。当时的蒲剧院外欠债务高达四百多万,工作状态几近瘫痪,面对内忧外困的艰难处境,是梅花奖激励我勇敢地挑起了蒲剧院团主要领导这个重担,我一边抓剧院管理,一边带团下乡演出并领衔主演,我和郭泽民这两朵梅花咬紧牙关,克服重重困难,使一个濒临瘫痪的剧院恢复了生机,并着力实施精品战略,狠抓艺术创新。我和郭泽民一块边演出,边抓创作,跑贷款,找资金,克服重重困难,使剧院工作开始正常运转,由于我们对蒲剧事业有着共同的追求和信念。

在工作中我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使蒲剧院的工作迅速走向正规。我深知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好的经典剧目是一个院团立身之本。因此《土炕上的女人》就成为临汾蒲剧院全面创新,走出低谷的一个新突破。《土炕上的女人》历经三代人的通力合作,精心打磨,九易其稿,以完美的艺术创作荣获了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现代戏“突出成就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入围奖。2001年蒲剧院被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在剧中,我突破行当演人物,从青年、中年、到老年的跨行当、跨时空舞台表演,成功地塑造了杨三妞从十九岁到七十一岁这一全新的、淳朴善良的伟大母亲的艺术形象。著名戏剧理论家郭汉城先生看了《土炕上的女人》的演出后赞誉:“这部戏剧精品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戏已经成熟或趋于成熟,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达到了有程式但不刻意地表现程式的‘化境’。”我以《土炕上的女人》的表演荣获中国戏剧“二度梅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戏剧主角奖等。

三、从传承发展的视角,规划蒲剧艺术的未来

荣获二度“梅花奖”后,只觉得心里沉甸甸的,我没有沉浸在喜悦与兴奋之中,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让我思考的更多,思考下一步怎么办?戏曲面临时代挑战,蒲剧同样如此。面对蒲剧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现状,我和郭泽民牵头,2000年与临汾艺术学校联合创办了蒲剧院定向班,我们亲自任教、排戏、带学生,设立了“任跟心、郭泽民奖学基金会”,同时争取领导同行们的支持,企业家的赞助。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临汾蒲剧院以小梅花为特色优势,成立了小梅花蒲剧团,排演一系列优秀剧目,出人出戏,培养出了一批荣摘“红梅奖”、“杏花奖“及山西省青年演员大奖赛折桂的蒲剧新秀。完成了“整体培养,传承发展,战略接班”的战略性举措。小梅花团这批青年演职员们,已历经十三个年头,已逐渐成熟,赢得观众们的喜爱。

蒲剧艺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一笔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产。2003年,在山西省委宣传部地领导关怀下,启动了全省首家戏曲志书的编纂。我组织编纂了《蒲州梆子志》,历时四年,于2007年完成了集蒲剧艺术研究之大成的第一部山西戏曲剧种志,对抢救、整理戏曲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发展蒲剧艺术,推动戏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深化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中,我们蒲剧院加挂了一块戏剧研究院牌子,下设蒲剧团、小梅花团、眉户团三个演出团体。为了使我们的戏曲院团在艺术上繁荣发展,我和院领导班子成员不辱使命,申请政府划拨五十亩土地,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集演艺、博览、传习为一体,现已拿到土地证书,下一步我们将要进行规划筹建。

“非遗基地”的筹建将成为我们优秀民族地方传统文化,弘扬保护传承创新的一片新天地,也为我们戏曲人才队伍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2004年我被人事部、中国文联授予首批“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中国文联授予我为“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2008年我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州梆子传承人。2013年6月6日,我荣获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我深知是梅花奖的光辉,指引着我不畏艰辛,努力前行,是梅花奖一直激励着我以传承、发展蒲剧艺术为己任,一步一步走到现在。荣获“梅花奖”30年,是梅花奖伴我艺术成长的30年,也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30年。“梅花奖”让我在艺术人生之路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未来,梅花奖都将给我力量,给我勇气,我将永远以“梅花”的品格精神鞭策鼓舞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奋进,为艺术的创新发展、传承弘扬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辜负梅花奖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文曾刊于《中国戏剧》201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