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临汾:文博会展出+展演 看古今传奇

2015-09-14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太原)|作者:刘巍 王晓娟

作为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文明的摇篮,临汾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参展第二届山西文博会,体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临汾市颇费苦心。而呈现出的成果展示,无论是主会场展区风貌,还是戏曲展演周,都将助力临汾的文化精髓深入人心,传播四方。

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麻笺技艺。本报记者刘江摄

作为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文明的摇篮,临汾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参展第二届山西文博会,体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临汾市颇费苦心。而呈现出的成果展示,无论是主会场展区风貌,还是戏曲展演周,都将助力临汾的文化精髓深入人心,传播四方。

从陶寺到非遗,看看展区里的文化特色

经过反复推敲、琢磨,最终确定,在文博会上展现临汾文化的方案,是通过三个主题、三个板块来体现的——美丽临汾、厚重临汾和特色临汾。主题定下来之后,就是选企业、定产品。在文博会临汾展区,记者遇到了临汾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主任张奎慧,他一边介绍临汾展区的特色和亮点,一边说,“我们从六七十家企业、200多种产品里,优中选优,精心筛选出32家企业、60多类产品,这每一家企业、每一类产品,都是临汾本土企业,展示的都是他们自主设计、制作的产品,并且都富涵临汾特色文化元素,能反映出临汾传统历史文化。”

所谓临汾特色文化元素,就是晋国文化、根祖文化、黄河文化。这三种文化元素,几乎融入了临汾展区向大家展示的每一类产品当中,甚至在临汾展区的每个角落,这三种文化元素都是随处可见、俯首可拾。“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要让临汾展馆有特色、有品位、有人气。”张奎慧说。现在看来,张奎慧的想法都得到了实现。

在临汾展馆的展门上,左侧是中国源头——陶寺文化遗址,右侧是华夏之根。展馆内,“看中国源头,观黄河壶口,回洪洞老家”的标语围绕一周,配以彩色巨幅图片,让每个进入展馆的人都感受到醒目、震撼。“这震撼是一种来自根祖的深刻认同。”一位来自山东的李姓游客对记者说,听家里老人说,他家祖上是从山西移民到山东去的,小时候就常听家里人说“老家在山西”。“这次来太原做生意,偶然听说这里正在开文博会,一进来我就一路问人,来到临汾展区。”这位李先生挺激动,说看到陶寺遗址,看到壶口瀑布,看到平阳版画,还有大槐树的图片,“心里暖暖的,觉得找到根了。”

临汾展馆工艺展示区内,互动项目多、参与度高,大家都愿意体验,由此积聚了大量的人气。比如,土圪垯布艺,向来往的参观者们展示其制作流程,15道工序一个不落,既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又向大家展示了其精湛而传统的工艺。

搅拌纸浆、平整帘床,弓身将抄纸帘置入水中放平,先平行向前,等形成一层纸膜,又向后移动,再向前、向后提起倾斜,不一会儿,抄纸帘上留下的麻纤维就形成一张湿漉漉的纸的轮廓。上千年前,工匠们也是如此手工造纸,而现在,我们在临汾展馆就能看到当年让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贵趋之若鹜的“平阳麻笺”的诞生过程。

世界闻名的平阳版画,上一届文博会上就拥有诸多粉丝,本届文博会上再次吸引人们的眼球,路过的人们都忍不住撸起袖管,亲手做一张版画以做纪念。

不只是这些,还有红木家具制作、茶艺展示、古筝表演等等等等,正如张奎慧所说,“很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汾特色文化元素无处不在。”

戏曲展演周,听听临汾的古韵味道

展示临汾的文化大宝库,除了实物精品,当然还少不了视听风暴,唱红大河东的戏曲展演周,借文博会的东风,呈现到更多的观众面前。

戏曲体现怎样的文化内容,才是对临汾文化特色最好的表达?答案是帝尧文化、廉政文化、根祖文化,读懂了这三种文化,才能更好地解读临汾。围绕这三大文化,临汾近些年打造了一批精品剧目,文博会无疑是极好的展示大舞台。

9月12日至16日,山西大剧院,临汾戏曲展演周。一连五天,天天有惊喜,绝对让你过足戏瘾。

1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剧《尧颂》(大剧场);13日,眉户剧《老槐树下》(小剧场);14日,眉户剧《雷雨》(小剧场);15日,眉户剧《焦裕禄》(小剧场);16日,蒲剧《廉吏于成龙》(小剧场),每晚7点半开演。这些剧目,分别由临汾市小梅花剧团、市眉户剧团、市蒲剧团演出。演员阵容强大,有梅花奖得主领衔,艺术造诣不同凡响,一招一式,唱腔身手,都代表着晋南戏曲流派的最高水准。

精美展区和戏曲展演,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同时并进,临汾文化的气派溢于言表。临汾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郭景旭向记者表示,文博会上,很多产品供不应求,不得不回去调货,传统非遗“平阳麻笺”更是不负厚望,一举拿下100多万元的合同!“通过这次文博会,我们要告诉全世界,临汾不仅有煤,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崭新的临汾也有了美丽的生态,新生的临汾正大踏步走来!”郭景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