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襄汾:戏剧剧本创作的领头羊刘春澍

2017-12-18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张优良 房桂花
配图 与文无关

他,刘春澍,中学高级教师,襄汾全县唯一的一名省级戏剧家协会会员。他1943年岁次癸未出生于襄汾县大柴村,属羊。

有位哲人说过:“羊者,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由于刘春澍在剧本创作方面收获颇丰,为繁荣襄汾戏剧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少父老乡亲则给刘春澍冠以“襄汾剧本创作的领头羊”的名衔。

闻听之后,不禁为之心动,颇受启发,并引发好奇:先生为什么能在襄汾剧坛的剧本创作领域独树一帜呢?为了一探究竟,故对其人做了更进一步的采访和了解。

水有源,树有根。原来,刘春澍的爷爷、父亲皆为梨园名家。在家庭环境的陶冶之下,才使他一步步地走上戏剧创作之路的。

刘春澍的祖父名叫刘绪先,字缵臣,是清末的一位秀才,他不但精通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六朝散文、唐诗宋词、金元杂剧、话本演义、明清传奇;同时热爱中医事业,多年来,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免费看病,使无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患者,又获得了新生。

此外,他还热爱戏曲事业,对蒲剧的历史和剧目有深刻的研究,并慷慨解囊,资助本村李万金的戏班子:在李万金组建“娃娃班”时,刘春澍的爷爷为其捐资一千大洋、仓谷五十石,使李万金娃娃班得以开业运行。他爷爷在临终前,把脊背靠在土炕上的铺盖卷上,嘴里还给刘春澍父亲讲述杨老六等蒲剧艺人在民国年间和隔河相望的陕西同朝艺人在西安同班唱戏的往事,以及山、陕艺人共同组班,一路南下至湖北老河口演出的故事。

那一时刻,刘绪先的儿子,即刘春澍的父亲刘鉴三坐在炕沿边,一边聆听、一边记录,后来,这些珍贵的笔录史料,都成了山西省蒲剧学社社长墨遗萍先生撰写《蒲剧史魂》的重要素材。刘绪先于1951年去世,享年82岁。墨遗萍先生闻悉噩耗,立即从省城太原寄来挽诗:“《蒲剧史魂》未完稿,你的补充如珍宝,鉴三传来仙逝讯,收泪寄诗吊刘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处于危急时刻,刘春澍的爷爷刘绪先、父亲刘鉴三父子二人于1938年在自家的书房院内办起了大柴村抗日小学,向孩子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唱抗日歌曲;抗战胜利后,刘鉴三赴临汾师范任教,是临师名师“三刘二邓”之一。以上这些,在刘春澍幼小的心灵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柴村昔有每年九九重阳节逢庙会的习俗,在此期间,总要唱一台大戏。在刘春澍七岁那年,跟随爷爷、奶奶去看戏,舞台下,年轻人是站在台前观看,妇女和老人是坐在后边的方桌上观看的;当他和爷爷、奶奶坐在方桌上看戏时,爷爷一边看戏、一边还给小孙子春澍念叨着蒲剧传统剧目顺口溜:“赠绨袍,人吃草;少华山,把火烤;牧羊圈,把饭讨……”

建国初期,刘春澍的父亲在临汾师范教书。在学校举办的文艺演出中,刘鉴三多次粉墨登场,还与蒲剧名伶曹福海几度同台演出《杀庙》等戏;在学校放寒假期间,他父亲经常参加村里的戏曲演出,他既是编剧,又兼导演。在此期间,父亲经常多次带儿子刘春澍到排练现场去看热闹。由于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在刘春澍幼年的心灵里便萌生了热爱戏曲的种子,并一步步的走向了执着和痴迷的程度。

在春澍10岁那年,学校放了暑假,他便和几个小伙伴产生了办”儿童剧团”的念头:他们一边玩耍,一边学大人唱戏。并且说干就干:刘春澍家中有现成的小鼓、小锣、小钹,贾继宗从家里搬来大门鼓,柴来锁拿来二胡,小伙伴们又拿来一些大刀、长矛,“儿童剧团”便应运而生了:刘春澍演须生、贾清和演青衣、贾绍唐演大净、刘震寰演小生、贾继宗、贾绍祖跑龙套,柴来锁二胡伴奏,刘自强制作道具:他会用硬纸片折叠戏剧人物的帽子……

不久,“儿童剧团”就在刘春澍家枣树园开台了。开台之际,吸引了不少父老乡亲前来观看。当时,大柴像阵风就在刘春澍家南边的旗杆院中的二楼办公,乡政府的刘学琦、史英杰、陈廷璋、张金和等干部不时前来观看,他们说:“这群小娃娃演起戏来还真是有模有样哩!”

1962年,刘春澍参加了教育工作,在荀董学校任教;从而,开启了他终生从教51年的人生历程。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戏曲,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还一直陪伴着他继续前行。在工作之余,刘春澍把作家王纯人发表在《火花》1964年10月号的小说《一出有趣的喜剧》改编为蒲剧剧本《卖牛记》, 在1964年12月24日《山西日报•文艺副刊》发表;见报时,编辑人员将剧名改为《换牛》。之后,襄汾文化馆将该剧印为油印单行本,并恢复了《卖牛记》原名,推荐给各公社、大队俱乐部排演。

1971年,刘春澍在大柴七年制学校任教期间,在全国人民满怀激情庆九大之际,刘春澍带着学生们打着花鼓、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师生们还表演了由刘春澍编导的文艺节目。

1982年,刘春澍整理改编的大柴秧歌剧剧本《钉缸》由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发行。

1983年,春澍创作的剧本《双失约》由张坦碗碗腔剧团排演,代表南贾人民公社,参加了襄汾文化局“三小”调演,荣获剧本创作一等奖;后又代表襄汾县参加临汾地区“三小”调演,再次荣获地区文化局剧本创作一等奖。

近年来,刘春澍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的剧本或戏曲类文章有:《忆我的父亲刘鉴三》在1984年《蒲剧艺术》第2期发表;《百年回响、重温父亲》在2010年《交流》杂志第10期和2011年《蒲剧艺术》第1期先后发表。

2012年,刘春澍结束了他长达51年的教书生涯后,定居于襄汾纺织厂老干部家属院,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仍然初心不改,奋力笔耕,写出了不少有一定含金量的取材于富有襄汾地域特色的剧本和戏剧评论:

根据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98回改编的剧本《泪洒潇湘馆》,在2012年《蒲剧艺术》第1期发表,并荣获襄汾县第二届文学创作奖;以三公村在姑射山大种核桃树的先进事迹为素材而创作的现代戏剧本《核桃情》,在2013年《丁香文化》第4期和2016年《蒲剧艺术》第4期先后发表;《农家主妇的“乱弹”梦》,在2012.年6月28日《临汾日报•科教文化周刊》发表;《盈盈婢女泪•悠悠长恨歌——纪念父亲刘鉴三诞辰100周年及其代表作〈燕燕〉问世60周年》,在2012年《名堂》(省剧协的季刊)第2期发表;《李万金及其万和园班》,在2013年《蒲剧艺术》第3期发表;2012年春,在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例会期间,刘春澍与襄汾剧协主席张优良邂逅相遇,两人不谋而合、同时道出了编纂《襄汾戏剧志》的想法。

之后,刘春澍和陈玉广、贾学平一行三人经过一年的奋战,收集到了有关襄汾戏剧方面的达15万字的珍贵资料。

2013年6月4日,《襄汾戏剧志》编纂工作在县交通大厦正式启动。随后,编辑部全体人员便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工作。在编纂过程中,刘春澍为87位在戏剧方面作出过贡献的襄汾籍人氏撰写了生平简介;给碗碗腔、道情、襄汾秧歌撰写了剧种介绍;撰写了《梨园再现艳阳天》《曹青如一则日记引轩然大波》等专稿;和赵振武合写了《声情并茂、余音绕梁——段绍虞的艺术生涯》;和陈树孝编辑、整理了《蒲剧传统剧目快板》;并为该书撰写了《后记》。

2014年,刘春澍出版发行了《梨园长歌行》一书,这是一部刘鉴三、刘春澍父子二人的剧作合集,其中包括刘鉴三的《燕燕》、《墙头马上》等7个剧本,刘春澍的《核桃情》等10个剧本,该书一经刊行,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2016年8月8日,襄汾县戏剧家协会,在丁陶会厅,举行了“《梨园长歌行》研讨会”,会议气氛十分热烈。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出版的大型文献图书《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六十年》,还把《梨园长歌行》一书,列入《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建所六十年之辉煌》之中。

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刘春澍以襄汾革命先贤郑怀礼、张南轩等人的抗日事迹为素材,创作了抗日历史剧本《纸巷脱险》,在2015年《丁香文化》第3期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一致好评。

2017年,刘春澍为襄汾县戏剧家协会创作的眉户剧本《谁不说俺襄汾好》,由任永胜、周改珍排演后,送戏下乡演出达30余场,深受群众欢迎。

同年春,襄汾县文化局为了给山西省文化艺术节选送优秀剧本,下发了在全县范围内征集优秀剧本的通知,刘春澍创作的《离魂追梦》和《丑姑姑传奇》两个剧本在应征的几十个剧本中脱颖而出,受到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离魂追梦》系根据襄汾襄陵人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改编而成。《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它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齐名,被誉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同时,《倩女离魂》还是世界上最早问世的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它比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与莎士同期的中国明代人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均要早285年。近年来,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均被当代剧作者改编为舞台本、亮相于戏曲舞台,与观众见面,而襄汾郑老先生的《倩女离魂》却无人问津,有个别剧作者曾也做过尝试,但未能成功;刘春澍《离魂追梦》的成功问世,不仅填补了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改编领域的一大空白,同时,也为襄汾戏曲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春澍的新编襄汾地域文化历史剧《丑姑姑传奇》系根据襄汾民间故事《晋国丑姑姑》(狄西海搜集整理)改编创作而成。

同时,刘春澍《丑姑姑传奇》又带有蒲剧传统戏《美人图》的影子;但是,《丑姑姑传奇》的取材角度却与《美人图》截然不同:《美人图》重点演绎的是以姜娘娘、重耳、陆有容等为一方和以优施、骊姬等为一方的忠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在原剧中,陆有容仅是一个不起眼的陪衬角色,况全剧剧情结构冗长(长达30场);在改编过程中,刘春澍从故事发展的全局着眼,取精用宏,大刀阔斧地进行取舍,经过处理、改编之后,不仅使主人翁陆有容形象更加突出,而且使剧情剧情更加紧凑,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在春澍的改编本中,场场有“戏”、幕幕精彩、场面火爆、高潮迭起,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同时,全剧唱词优美、韵味悠长,如果戏迷朋友细细欣赏、品味起来,定会收获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功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探寻刘春澍剧本创作之奥秘,我登上了他家的二楼。看到在他的二楼上,并排着两间各占地20余平米的屋子:东边一间的门楣上书《溯往书屋》;西边的一间是《梨园斋》。我走进《溯往书屋》后,不禁为之一惊:哟!仿佛是进入了书的海洋!真个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呀:在这里既有经、史、子、集的各类古善本,又有现代版的政史及小说、散文、诗词歌赋等各类文学图书。

50余枚荣誉证书和数部等身的著作,见证着他笔耕不辍的身影与光辉的创作历程……转入《梨园斋》,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勾栏院本、梨园书画、梆腔蒲韵等精品琳琅满目,让你目不暇接:在这里不仅有《元人杂剧.》、《南洪北孔》、《临川四梦》、《王西厢》、《董西厢》等古典戏曲名著,还有京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等剧种的代表性剧本。

更为珍贵的是:这里还有成套的《蒲州梆子传统剧本汇编》临汾蒲剧院汇编、20卷、收录了蒲剧的400多个剧本)和《蒲剧传统折子戏选编》(运城蒲剧院汇编、4卷、收录了蒲剧的100多个折子戏剧本)。此外,还有《剧本》、《山西戏剧》、《戏友》、《名堂》、《蒲剧艺术.》等国家级和省市级戏曲刊物,以及《烤火》、《挂画》、《杨家将》、《赵氏孤儿》等戏剧年画和各色脸谱,把这个书斋装点得多姿多彩、戏味悠长……以上这些,就是刘春澍进行剧本创作的源头活水;在这里,我终于探寻到了刘先生在剧本创作领域取得成功的奥秘之所在。

当问到刘春澍今后的打算时,他说,近年,还计划出两本书:一本是他父亲的《剧词唱片集》,一本是他自己的《剧作集》。

老羊明知夕照晚,不待扬鞭自奉献。笔者深信:刘春澍这位年届75岁高龄的襄汾剧本创作领航人,一定会引领着这艘标有“丁陶号”的帆船,在繁荣襄汾戏曲的征程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