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北梆南戏的一次历史性聚会——蒲剧名家武俊英参加“昆剧与蒲剧对谈”侧记

2018-05-04 发表|来源:黄河晨报|作者:王思恭
蒲剧名家武俊英(右)和昆剧名家孔爱萍 孙立功摄
学员们请武俊英签名留念 孙立功摄

日前,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武俊英,应南京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邀请,赴宁讲学,并与昆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孔爱萍进行蒲剧与昆剧对谈,取得圆满成功,成为蒲剧对外交流的一大盛事,得到业内外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

蒲剧昆剧 风格迥异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亦名乱弹、大戏,起源于山西南部的大唐中都古蒲州,其前身是山陕梆子,以腔高板急、激越奔放著称,因源远流长而被誉为梆子戏根祖。昆剧又名昆曲、昆腔、昆山腔,起源江苏昆山一带,衍生出湘昆、川昆、宁昆、北昆等支流,形成自己的声腔体系,其特点是细腻婉转、抒情缠绵、富于舞蹈性,有“水磨腔”之称。

据《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介绍,蒲剧、昆剧作为北梆南戏的主要剧种,分别有着500年左右的发展史。历史上,两个剧种曾在京城争雄,也有着彼此的借鉴,对京剧的形成,均产生过一定影响。而两个剧种在大学学府同堂对谈、对比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却是第一次,是戏曲艺术教育工作中有着戏剧史意义的一次创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主办此次戏曲学术交流活动的南京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前身是成立于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原是一座占地3700余亩的工科学校,钱学森、吴梅、宗白华、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众多大师级人物皆从这里走出,是一座拥有百余年校史的老牌大学。1994年该校成立艺术学系,2006年组建艺术学院,成为从事艺术教育和研究的专门机构,兼具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等重要职能。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蒲剧昆剧对谈,增强了这次活动的学术性、重要性和艺术品位。

蒲剧讲座 激动人心

授课分两部分。4月24日下午6时30分,武俊英的蒲剧讲座《蒲剧表演的艺术魅力》在该校举行,学院院长、教授、部分教师,以及学院艺术系本科生前来听讲。

作了充分准备的武俊英,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广为流播,影响深远》《行当齐全,阵容强大》《剧目丰富,底蕴深厚》《板式精巧,灵活多变》《擅长表演,丰富多彩》《人才济济,薪火相传》《注重交流,扩大受众》八个方面对蒲剧进行了讲解,浓缩了蒲剧的精华。她引经据典,既有理论,更重实践,讲解生动,并现身说法地介绍了自己继承、创新、发展蒲剧唱腔和形成新流派的艺术历程。

讲解中,蒲剧绝活、经典选段的珍贵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牢牢吸引了听众。授课完毕,学员们纷纷提问,武俊英均一一作答。

现场,武俊英还向学院和院长个人赠书、赠碟、赠画。随后,听讲的学员们纷纷请武俊英签名留念,使得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昆蒲对谈 特色鲜明

25日下午2时30分,昆剧、蒲剧对谈在学院舞蹈房举行,听众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教师,院长王廷信、副教授赵天为与武俊英、孔爱萍两位艺术家对谈。

艺术本就相通,武俊英、孔爱萍同为小旦行当,交谈起来自是轻车熟路,心有灵犀。针对昆剧与蒲剧不同的声腔特色、表演特色、文化特色,武俊英结合自己的代表作《苏三起解》《玉蝉泪》《西厢记》(饰莺莺)等剧目,孔爱萍结合自己主演的《牡丹亭》《西厢记》(饰红娘)等剧目,详谈了各自塑造的人物和音乐改革、唱腔创新发展的切身体会,对比了蒲剧、昆剧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得知蒲剧流行区观众踊跃看戏,在城区演出常常一票难求时,孔爱萍对蒲剧深厚的观众基础和戏迷看戏的热情表示赞赏。

当学员问到蒲剧弦乐组成情况时,武俊英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蒲剧弦乐在原有板胡、笛子、二胡、三弦“四大件”基础上,先后增加了大小提琴、贝司、管乐等乐器,是“中西混合乐队”。

“唱腔是否也借鉴西洋唱法?”“借鉴多了,唱腔会不会走样?”武俊英说:“因为板式不动,所以不会走样。蒲剧唱腔的改革,主要是借鉴民歌和兄弟剧种,但我们在借鉴吸收时非常注意度的把握,地方戏剧种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姓!”在如何吸引新观众方面,武俊英说:“青年观众需要下功夫培养和争取。我们通过蒲剧进课堂(以新绛实验小学为例),建立微信群、通过电视栏目组织教戏,现场辅导戏迷学戏,更新、完善演出剧目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蒲剧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只要持之以恒,必会取得明显效果。”

武俊英的回答得体、中肯,担任武俊英授课助理的运城中学语文教师姚晓盼听得连连点头。

武俊英的授课,给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学员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艺术学理论女博士生周蓉说:“蒲剧给我的初次印象是唯美、幽默、婉约而大气的。听完武老师的讲座,被武老师的艺术风采深深吸引,发现蒲剧如此丰富有趣。武老师仪态庄重,功底深厚,表演细腻,婉约悠扬的‘俊英腔’十分悦耳,听来是一种享受。蒲剧因武老师的创新性演绎更具艺术魅力。”

艺术学理论博士生程友伟说:“蒲剧比较高亢嘹亮,节奏并不是很慢,与京剧基本相当。经过武老师改革后的‘俊英腔’更加婉转动听,在高音处也不是无限拔高。另外用普通话讲解,有利于听懂。听完武老师的讲座,对蒲剧知晓更多,感受也更深。”

祖籍河津市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是该学院的创始人,从建院至今,一直担任院长。他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组织工作,自始至终参加授课,保证了活动圆满结束。在总结这次活动时,王廷信提出,要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文化、学习艺术外,还要学习课堂之外大量的宝贵知识。他表示,以后还将继续邀请其他艺术门类专家以及外国专家授课,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参与组织这次活动的学院副教授赵天为祖籍原在闻喜县(后来划归绛县管辖),他尽心尽力地工作,为活动成功作了贡献。

“这次去南京讲课,得到各界朋友大力支持,运城市剧协原副主席、剧作家潘广民,晋风蒲剧网胡猛和摄影师孙立功、助理姚晓盼等朋友都给予我很多帮助,我感恩朋友,感恩戏迷,更感恩蒲剧艺术源远流长。”谈到此次活动的感想,武俊英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