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蒲剧旦角唱腔艺术的里程碑——从武俊英对蒲剧旦角唱腔艺术的贡献说起

2018-06-24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笑林
1988年5月,武俊英赴京领取梅花奖,并在颁奖晚会上献演《苏三起解》

最早欣赏武俊英的唱腔艺术是在1982年的11月,初冬的运城大地并没有进入山西北方的寒冬时节。“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评比观摩演出”蒲剧演员的剧目在运城河东大地上举行。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中对传统艺术的摧残之后,广大蒲剧观众如饥似渴地吸吮着传统技艺带给大家的艺术营养。当时还是新绛县蒲剧团台柱子的武俊英,以一出蒲剧折子戏《送女》征服了来自省城的专家、学者,更引起晋南蒲剧观众的极大兴趣。

《送女》是蒲剧传统剧目《汗衫记》里面的一折,故事是从《喻世明言》里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演变而来,只是小说里的蒋兴哥变为余宽,他的妻子王三巧成了周兰英。《送女》的中心故事是余宽远赴四川贩马,妻子周兰英在家里被陈大郎勾结媒婆骗奸。余宽回来发现后,将兰英休弃回娘家。兰英父亲周文将女儿送回,兰英苦苦哀求丈夫,希望能够重归于好却没有得到丈夫的谅解,最终被逐出家门,是一出悲剧故事。全国各剧种经常演出这个剧本,不过也都是以折子戏《送女》为主,很少演出本戏《汗衫记》。我省剧作者郭恩德同志根据这个故事曾经改编上党梆子《珍珠衫传奇》,由沁县漳河剧团演出,这是后话。新绛县蒲剧团演出的《送女》版本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其中有一大段独具风格的“盼夫曲”,将兰英的失足情节同盼夫的心理做了有机的结合。经过这样的结合,兰英这个人物就在观众心目中立起来了,大家从对她失足的谴责,转变为同情。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这段唱腔不仅有了文采,更有了一定的思想性和观赏性。通过外在的表演,竟然使人物的基调有了如此大的变化,这也说明了戏曲艺术的表现魅力,而这种艺术的魅力就来自于对唱腔艺术的独特表现。《送女》是武俊英的老师筱兰香由他的师傅孙广盛那里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经过数代艺人的千锤百炼,这段戏已经成为新绛县蒲剧团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但是也不能否认老艺人流传下来的唱段良莠不齐,有不少消极的东西掺杂其中。到武俊英这里,《送女》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进行了脱胎换骨,而且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精益求精的提高,既保留了能够展现蒲剧旦角唱腔艺术的风格,又加入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全新演唱手法。数百年来,蒲州梆子的演唱特点是高亢、激越,为了让观众能够听到演员的唱词,老艺人们都把唱腔用全身的力量从嗓音和音调中“推”出来。这在过去野台子露天演出中是比较合适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到了今天的戏曲舞台上,仍旧使用这样的唱法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当今的舞台演出条件同过去已经大不一样,先进的电声设备已经为演员提供了极好的唱腔表演条件。如果在演唱中不去进行符合时代的收敛,演员的唱腔就会在先进的电声设备中被扩大成“噪音”。进入新时期的戏曲舞台迫切需要跟随时代发展,满足观众新的需求。特别是在戏曲声腔的发展方面,山西曾经专门召开“梆子声腔学术讨论会”,众多专家学者为戏曲声腔的变化、改革献计献策,为总结戏曲声腔艺术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寻找新的出路。在音乐演出和声乐舞台上,随着打开国门,扩大文化交流,过去在流行音乐中广受诟病的“轻声、气声”唱法,第一次被广大观众接受,也被不少的专家学者认可,在当年的流行歌曲中大量出现,引起许多青年人的浓厚兴趣,使大家耳目一新,并对这样的独特艺术表现也大加赞赏。武俊英及其她所在的艺术创作团队,有意无意的消化吸收了这些当代演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并运用到蒲剧旦角的唱腔表演中,其成果就是《送女》在舞台上的展现。当我们聆听武俊英唱《送女》中的“盼夫曲”时,仿佛听到兰英就在我们的耳旁,将思念丈夫每一天浓浓的情感点点滴滴滴浸入到我们的心田。这在蒲剧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当年刚刚26岁的武俊英也就此开创了改革后的蒲剧唱腔艺术新篇章,成为蒲剧唱腔艺术改革的肇始第一人。

俊英之所以能够成为蒲剧旦角唱腔艺术改革成功的第一人,同她学戏时广泛吸收兄弟戏曲剧种的表演分不开。武俊英学戏初始,正是“文革”中大兴样板戏之时,京剧样板戏风靡全国,她学唱的也是京剧。刘长瑜、杨春霞等著名京剧演员的优美唱腔都熏陶过她的艺术成长道路。而俊英的求知欲也特别的强,什么剧种她都愿意学,什么剧种的曲调她都愿意唱,博采众长的个性使她的艺术成长饱含了传统艺术的各种营养,为她在蒲剧旦角唱腔艺术上的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底蕴。她吸收了京剧的咬字和韵味,掌握了黄梅戏旋律的婉转、曲调的深沉,而对越剧的精湛细腻又贯穿始终特点了如指掌,尤其是对近在咫尺的黄河对岸的豫剧,她既学习了其激昂奔放、刚柔相继的表现力,又将蒲剧自身的唱腔穿透力融合在其中,使蒲剧旦角唱腔艺术发展开拓出广阔的道路。对当代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俊英更是大胆的消化吸收,并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之中。正是这些各种地方戏曲和各种门类的艺术营养,培育了最初的“俊英腔”诞生与发展。

《送女》的成功并没有止住俊英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和成长的步伐。紧接着,在韩树荆、李中秋、杨焕玉等众多蒲剧艺术家和省、市文化主管部门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武俊英又排演了《苏三起解》和《西厢记》。《苏三起解》是一部比《送女》容量更大的折子戏,而《西厢记》就是一部完整的大戏了。这两部戏在社会上的反响更大,因为更能够体现武俊英唱腔艺术的特色魅力和对唱腔艺术改革的成功。1987年5月,运城地区蒲剧团组织了赴北京的演出。武俊英的这几出戏连同另外几部其他同志的优秀剧目在首都北京引起极大的反响。首都专家和众多蒲剧观众充分肯定了武俊英的演唱,对她在唱腔艺术上的探索和发展从艺术理论上做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同时,也使古老的蒲剧艺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极为震撼的影响。不仅是山西河东大地,就是陕西关中地面、古都西安城乡也到处是武俊英的唱腔旋律,以至到了正版武俊英音乐盒带售卖断档、盗版横行的程度。有意思的是, 在京剧的看家戏《苏三起解》演出的主阵地北京,因为有了武俊英蒲剧《苏三起解》的演出,好多年过去了,都没有在舞台上再看到京剧《苏三起解》的演出,按照几位北京戏曲专家的说法,是蒲剧的“苏三”把京剧“苏三”赶下了舞台。

武俊英在唱腔艺术上的探索改革不仅对蒲州梆子的影响意义深远,就是对山西本省其他剧种的唱腔艺术改革也是极为深远的。最为典型的就是上党梆子“爱珍腔”出现和发展。上党梆子同样是山西古老剧种之一,正是有了蒲剧“俊英腔”在戏曲舞台上的发展,才促使上党梆子也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新,使优秀的上党梆子旦角演员张爱珍在戏曲舞台上崭露头角,形成自成一派的“爱珍腔”。所以,武俊英的“俊英腔”在山西戏曲历史上是有“里程碑”的意义的。

如今,武俊英已经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和徒弟,“俊英腔”也早已在省内外的戏曲舞台开花结果,也早已被蒲剧观众和其他戏曲观众认可并传播。我们相信,武俊英同志开创的“俊英腔”一定会在新时期产生巨大的生命力,为我省、我国戏曲事业增添更为辉煌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