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居功不自傲,正气凛家风——新编蒲剧《晋国公裴度》观后

2019-01-17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笑林
 
 
 
安志义/图

新编蒲剧历史剧《晋国公裴度》编剧白惠林、谢永峰,导演肖桂叶,由闻喜县蒲剧团创作演出。2018年6月底我曾在省城参与过该剧的剧本讨论。同文学剧本相比,演出本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动。该剧是以历史上著名的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裴撰父子为主要人物编写的。据百度上介绍,裴度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出名的人物,山西闻喜人。他坚持正道,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曾担任将相二十余年,荐引韩愈等名士,重用一些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忠臣名仕,为唐代中期国家强盛做出了许多贡献。当然,做为戏曲艺术,不可能把他这么多的事件都搬上舞台。剧本是以裴度与其儿子裴撰之间的家庭关系为主,将科考及考场的腐败做为中心事件,把裴度的为人和个性浓缩,以家事影射国事,塑造了一位一身正气的古代清官形象。同我们过去观看的反腐倡廉的剧目不同,全剧没有正面表现主人公裴度如何同这些腐败的官僚作斗争,而是从自己家人身上为反腐倡廉做出了榜样。晋国公身为当朝一品,位极人臣,权势不可谓不高,自己的儿子成为新科状元,在封建时代几乎是司空见惯的。百姓或者参与其中的科考举子也是“敢怒不敢言”的。但是,刚刚得胜归朝的晋国公竟然做出牺牲自己的子女功名而正朝廷科考风气的惊人之举,确实难能可贵。

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科举制始自隋大业三年(607年),十几年后的618年,大唐王朝建立,进一步完善考试机制,开科取士。(近年来史学家有说唐朝起始的居多)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均由考官根据举子考卷向皇上举荐,被皇帝钦点第一名为状元。按照史实记载,裴度确有个儿子裴撰,系次子,字宜业,长庆元年(821年)由皇上亲自点名的货真价实的进士(进士都是皇帝钦点),官至翰林学士、工部侍郎。新编历史蒲剧《晋国公裴度》的情节基本符合真实的历史史料。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因为还有历朝历代遗留的推举制弊端,考官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为避免舞弊,从宋代开始,科举才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笔迹。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所以,在此之前的唐朝,皇上亲自点名选裴撰为进士是可信的。现在,剧本中将科举试卷“弥封”的始作俑者放在裴度身上,做为艺术作品的虚构也未尝不可,这样对塑造裴度这个历史人物的正气凛然更有帮助和铺垫。从目前演出的效果来看,裴度的形象是树立起来了。特别是在他同自己的家人关系上,能够以身作则,不仅不营私舞弊,而且奏明皇上将自己儿子的“头名状元”头衔废弃,让众学子重新考试,这是运用另外的一种同不正之风做斗争的方法,其精神可嘉,对朝野的震动也大,就连他的对立面也没有料到,当然也无话可说。从此,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的新篇章。裴度的磊落做法不仅在朝廷有阻力,在自己家里也同样受到了夫人和儿子的怨愤。裴度为了扭转儿子的情绪,采取类似“忆苦思甜”的方法,回顾裴家历代英贤如何为国为民做出牺牲的事迹,终于使儿子裴撰想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也为后来他发愤读书、考取功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然,运用“忆苦思甜”做思想工作的做法,颇有传统剧目《八义图》中程婴给赵武讲述血泪家史的味道,但是在这里运用的倒也恰当。

《晋国公裴度》在导演的构思和演员的精湛表演下,全剧情节线条更加清晰,人物个性更加突出鲜明,通过科考一件事将这位老丞相为国为民的完美形象塑造出来,确实是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展现中国古代贤达人物的好戏。全剧的唱词对白也流畅雅致,符合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文学家的风范。同原剧本比较,裴度和白居易的情节完全删掉了,这个改动也很好,毕竟白居易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戏多了影响裴度的塑造,戏少了又不符合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干脆删除,还使剧情更加简练、干净。没有了白居易,也就没有必要让其侄女白秋雁做为裴撰的未婚妻出现了。包括张恒通、李永年两个贪官的形象虽说笔墨不多,但也能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落榜的赵群等人的处理也比文学剧本更加合理,删除了正面表现裴撰同赵群打架的场面,也使全剧的逻辑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关裴度之子考场舞弊案,历史上也曾有记载。主要是唐代翰林学士元稹(唐传奇《莺莺传》作者)勾结穆宗身边的近侍,谋求充任宰相,他与知枢密魏弘简是刎颈之交,两人串通一气,做了许多无法见人的坏事。元稹虽与裴度素无仇怨,但非常忌妒他的职位在自己之上。裴度当时正在山东指挥作战,每每处置军务有所论奏,多被元稹留持,天下人都说元稹恃宠迷乱穆宗视听。裴度忍无可忍,在军中相继上呈三个奏章,抨击、揭露魏弘简和元稹阻挠、破坏讨伐幽州军事的罪行,情激辞切。裴度曾经是前朝宪宗面前的红人,到穆宗时,对他颇有微词。穆宗尽管不高兴,但惧怕众人议论,于是调任魏弘简为弓箭库使,免去元稹宫内官职,但偏宠元稹的心意未减。不久,授予元稹平章事,接着解除裴度的兵权,命其以代理司徒、同平章事之职调任东都留守。后有史料记载,元稹上奏穆宗揭发裴度之子裴撰科场行贿、舞弊,但是根据裴撰官至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的史实,似乎并无此等劣行,否则不会有如此高官厚禄在身。据《旧唐书》记载,估计是元稹和裴度参与朋党斗争而相互之间的攻讦吧。在这出剧中,为了塑造裴度的艺术形象,忽略他和元稹的矛盾也是可以的。

全剧的艺术风格上基本是传统戏剧的再现,肖桂叶不愧为我省著名的戏曲导演,非常熟练的将传统戏的艺术精华,包括群众场面、人物调度、舞美设计和音乐唱腔等舞台节奏的处理,都非常有机而又疏密得当的展现出来。初次观看演出的观众完全看不出该剧是一出新编的历史剧,好像看一部成熟的传统剧目,这点在创作新编历史剧中尤其可贵。

总之,新编历史蒲剧《晋国公裴度》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为我们今天的观众塑造了一位不居功自傲而又很好的处理了家庭子女同自己名誉地位之间关系的古代清官名仕形象,为我们今天反腐倡廉提供了非常形象而又直观的历史故事,应该向主创人员表示祝贺。(作者系山西省剧协副主席、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