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起解声声话苏三

2021-01-07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曹皂典
资料图

公交车上一位乘客手机里放蒲剧《苏三》唱段。有一小女孩急忙跑向老头子身边说:“爷爷啊!洪洞县里无好人,你咋还放听苏三”。我转身看了看小姑娘问她:“你几岁了?怎么还知道洪洞县里无好人?”小姑娘笑眯眯地回答:“快10岁了,苏三是个'犯人'”。

那么,我们如何去观看和理解《苏三》这出历史戏剧。剧中苏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苏三,原名周玉洁,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五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其时妓院已有两妓女,她排行第三,遂改名为苏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苏三天生丽质,聪慧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官宦子弟王景隆相遇苏三,一见钟情,过往甚密,并立下山盟海誓。在那里不到一年, 王景隆床头金尽, 被老鸨赶出了门。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王景隆发奋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士。老鸨偷偷以1200两银子为身价把苏三卖给山西马贩子沈洪为妾。沈洪就带苏三回故里。 沈洪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与赵昂合谋毒死沈洪,诬陷苏三,并以一千两银子行贿。知县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屈忍画押,被判死刑,禁于死牢之中。适值王景隆出任山西巡按,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全部人员到太原。王景隆为避嫌疑,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贪官知县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终成眷属。

苏三有幸,传奇般地同王景隆团聚。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戏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广为演出。《苏三起解》因话本和戏剧闻名的苏三,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玉堂春》这出戏为什么流传久远,至今还有生命力?我想主要是人们对于一个妓女的坎坷曲折的命运的同情。这出戏在戏剧艺术上有很大的特点,比如,舞台上苏三脖子上戴的刑拘,两块好似鱼一样夹板,给人苏三是个美人鱼那样的女子,可以给人美感的享受。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这出戏有相当大的认识作用,透过一个妓女的遭遇。使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一个侧面,了解旧社会商业经济兴起时期商人们的一种意识。看出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块病灶。从这一点来说这出戏是有现实意义的。小说、戏剧都是以塑造人物的艺术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通过塑造苏三这个人物的艺术形象,通过苏三这个人物的悲惨遭遇,就反映了当时无比黑暗的社会生活和无比低下的妇女地位。

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第一次去了洪洞县。夜里和朋友一起相聚,有人说:“洪洞县里没有好人”。第一次听人这么说的时候,笔者着实有些诧异,作为当时山西人口最多的县,洪洞县常住人口将近80万,难道这么多的人中就没一个好人吗?第二天朋友带我走进苏三监狱,明白了苏三当时这句话可能也并不是指整个洪洞县的人,有一种说法是“县”指的只是当时的洪洞县衙,毕竟苏三见到的洪洞县的人只是寥寥几个,而更多人就算见到也是无能为力的,他们也并非“不是好人”。应该是洪洞县衙里没有好人。

今天我们在观看《苏三起解》除了对苏三的经历多以同情和怜悯为主外,要在客观公正的了解苏三的人生经历后,更加质感的认识到苏三面对人生苦难表现出的一种意志坚强、才气逼人、聪明善良的性格智慧。这个“起解”正是传统政治文明中的一部分,如果要简单的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提审”。 “解”是“押解”的意思。苏三虽沦落风尘,却痴情刚烈,她与王景隆爱情,坚贞不渝。她面对老鸨威胁,坚决不从。她对沈洪利诱,坚辞不受。既使她含冤入狱,苏三依旧坚贞不屈。也许正是她对爱的执着,才使她的故事流传四百多年。

自从有苏三的故事起,它就以小说、戏曲、评书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老百姓喜爱苏三,因为她出身卑贱,但敢爱敢恨、矢志不渝。尤其在男性主导的封建社会,女性是男人的附庸,苏三却能受尽折磨还差点冤死,也绝不委曲求全,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决心始终如一,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很难做到的。

如今的社会新闻,离婚、出轨、夫妻反目等事件层出不穷。正因如此,苏三的故事才更显动人,它告诉人们的是即使卑微如尘埃,也应该追逐最炙热的那团火。

天下奇冤数苏三,家贫少小卖妓院。命运曲折受磨难,血泪湿透秦准岸。痴情喜遇书生王,昼夜欢乐钱财空。公子落魄走远方,黄花女儿复飘零。身不由己卖富商,富商有妇心毒种。勾搭奸夫商人亡,血喷苏三为凶犯。可怜红颜难自白,落得一纸秋后斩。幸有解差怀忠义,衙前击鼓声声响。当年浪荡王公子,翻然攻读在官场。三问三审擒真凶,拨开云雾女解放。王苏旧情归热烈,磨难情侣入玉堂。后人据此编出戏,苏三起解永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