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黄河精神与中国故事——简说蒲剧新编历史剧《更上一层楼》

2021-03-1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芳

牛年春节,运城人再次看到了以运城地域文化背景创作的蒲剧新编历史剧《更上一层楼》。

该剧以唐代诗人王之涣三次登上鹳雀楼为主线,通过著名的《登鹳雀楼》《凉州词》,折射出盛唐诗人的人生境界,也呈现出盛唐该有的气象。整个舞台呈现出浓浓的大唐风情,写意唯美,演员身形步伐飘逸潇洒,是我们独有的东方表达。

观之,有几点感受:

第一,演好了几个轮回:

主人公王之涣从蒲州出发,走向更远的地方,当人生受挫,最后又回到了蒲州,这是地理意义上的轮回。

他从鹳雀楼出发,最后又回到了鹳雀楼,中间辅助以《凉州词》,概括了他的一生,这是诗歌意义上的轮回。

他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出发,投身从戎,报国无果,又回到了诗人,这是文学意义上的轮回。

故事是从黄河中游开始的,我们所在的永济乃至河东地区,是黄河的中游,逆流而上,去往黄河上游,去往边塞,最后又回到了中游,这是河流意义上的轮回。

通过这么4个轮回,写成了大唐蒲州的咏叹调,串起了诗人多层次多维度的一生。

第二,写出了黄河精神:

黄河精神是什么呢?正好可以用王之涣的两首诗来表达。“黄河入海流”,就是黄河日夜奔腾入海,海纳百川,奋斗不止。“黄河远上白云间”,就是黄河的气魄,就是黄河的宏阔,远比人类更长久。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财富,此剧以两首诗便点出了黄河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道,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河东文化积淀深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从先秦时期,这里就有不同的文化追求,而我们召开研讨会的鹳雀楼下,就是曾经的黄河河道,只是黄河改道以后,我们才在这里重新建起了鹳雀楼,才恢复了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盛景,而蒲剧或者说明末清初的山陕梆子就发源于古蒲州,也即现在的永济,古蒲州在大唐是李唐王朝起跑与终点的战略中间站(王西兰语),也是长安与洛阳的中转站,繁华灿烂,再没有比用蒲剧演《登鹳雀楼》、演大唐风华、演黄河精神更合适的了,这是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最好的例证。

第三,用历史传统文化演好中国故事:

“更上一层楼”是王之涣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不是动作意义上的,不是旅游意义上的,而是精神的超拔、气度的提高,是“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从古代的神话故事“愚公移山”便开始的,可以追溯到“吾将上下而求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脉相承的文化气质,它是浸洇在中国人血液里的精神高度,正因为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历经岁月沧桑,却能源源不断传续五千年。讲好这样的故事,于当今这个时代,于当今的人来说,是一种文化传输。

山西省作协主席杜学文曾经写过,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通向未来的方向,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价值体系,最急迫的任务就是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传统是“根”,现代是“流”,在此剧中,唐诗就是“根”,百年老蒲剧就是“根”,舞台上的现代表达就是“流”,通过“根”与“流”的融合,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在中国发生深刻变革,并表现出改变世界格局与发展方式的趋势时,这样的作品就为这个世界提供了充满思想深度、想象魅力与艺术活力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

最后,我看到了戏曲的未来:

这些年,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团长、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景雪变为蒲剧传承做了很多工作,培养了很多“小梅花”,建起了学校和基地,今日的大戏便是一次很好的检验,南征(饰演王之涣)、赵振(饰演王昌龄)等一批孩子成长起来,到了收获的季节。这些年,看着他们活跃在很多节目中,这真是让人欣喜。舞台上的南征,唱念做舞,有板有眼,有规有矩,有声有色,有气有魂,是未来大须生的底子,赵振也是不可多得的红生,我们百年老蒲剧后继有人。鹳雀楼是鹳雀的故乡,愿这些孩子们就像鹳雀一样,在鹳雀楼上起飞,山高路远,更上层楼,也许我们可以见证南征时代的到来。

在去年9月,我曾在永济大剧院观看了该剧首演,又参加过之后的剧目研讨会,如今在牛年春节又了解了它经过专家们的认真审视,反复打磨修改后的崭新面貌,真心希望这部弘扬黄河精神,弘扬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戏,能够经得起观众和时间的检验,成为蒲剧的经典剧目,丰富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