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地方戏曲外译浅析 ——以山西戏曲为例

2022-03-16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杨子麟

一、引言

地方戏曲是中国地域辽阔以及各地地方文化各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地方戏曲各具特色,能够生动反映各地区人民的真实生活,是由人民的思想意愿汇聚而成。山西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地方戏曲种类,极大的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戏曲艺术表演,具有历史性与代表性,是梨园艺术中的中流砥柱。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异成果,在当今文化交融传播的大趋势之下,将地方戏曲进行翻译以便于对外研究讨论势在必行。但如今的地方戏曲翻译错误频出,需要引起各界的重视及时解决。

图为外国友人观看蒲剧翻译视频。
图为向外国友人介绍传统服装。
图为外国友人试穿传统服装。

二、举办线下活动

为了解到外国人对中国戏曲的了解程度以及翻译后的理解深度,寻找到四名外国友人参与活动。通过联系各界友人,切实翻译制作了蒲剧《苏三起解》和蒲剧《窦娥冤》的经典片段,并在活动中向外国友人进行戏曲服饰的讲解。在活动后的感悟分享中,大家表示到翻译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理解,但是传统的文化内容还是难以通过简单的单词表达明白其真正含义。同时大家也表示中国的戏剧很有意思,《窦娥冤》的故事令人动情,希望能把更多的戏剧翻译成外语,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国粹。

三、地方性戏曲翻译中的问题

在切实的进行翻译尝试以及举办活动后,我们对地方戏曲外译中存在的难题有了切身体会。

(一)地方性语言难以精准翻译

地方戏曲的魅力所在就是方言词汇的运用以及当地音韵语气的变化,而过于的生涩容易造成误解与翻译困难。如在祁县和太谷地区的祁太秧歌中《缝袍子》所提到的“坷垃叭嘟”意为打土坷垃的工具,“做活活”意为出麻疹;《踢银灯》中“得佬”指脑袋,“圪撮”指疤痕褶皱。这些地方方言没有规律可循,大多是相沿成习,口口相传。地方方言随意与错杂,没有完整的语言体系,让学者难以统一收录。

(二)文言词汇缺少成分

文言词汇的精简与意会让戏曲唱词对白中常常缺少成分,而在英语的语句中主谓宾或主系表缺一不可,在翻译中要做到补全成分。同时唱词中可能上下衔接的语句指代出现变化,蒲州梆子《苏三起解》中苏三的唱词“紫金山,会君颜,衣锦荣归接苏三”,前一句为苏三做主语,后一句为王公子做主语,所以翻译时应该补全为“In Zijin mountain, I will meet you and see you face.Mr. Wang can return with honor and wealth to pick up SuSan”,成分的缺失会导致内容的紊乱。

(三)语言的精准性和音乐性难以均衡

在翻译过程中,内容的精准性与音乐性常常难以达到均衡,中国的戏曲唱词讲究对仗工整,语句押韵,当翻译到其他国家语言是是否应该继续遵循这个原则,语句是否应该使用相等数量的单词,句末音标是否应该押韵着实困扰。单词的限制可能会造成意思表达不清,音韵的错乱则会导致节奏感的丧失。

(四)部分唱词的象征性词语与话白的低劣

戏曲中常使用典籍故事来表达人物心境,如女子冤屈多用窦娥相比,仁义之士多用刘备相称,但地方戏曲所引用的人物或事件部分采用于当地民间所熟知的,当直白翻译时难以表达出应有的暗意。同时地方小戏受众少,剧团间竞争激烈,演员表演为了吸引观众,情节上可能略带情色,对白独白中话语放浪不羁,用些粗鄙的语言来造笑,如山西大同地方传统戏曲剧种耍孩儿(又称咳咳腔)中《千里送京娘》的对白提到“臭骚毒”“屎巴牛”“臭捞饭”等词。这些词语在翻译时若直译便显得粗俗不堪,难以表达出传统文化的优良所在,应有所避讳。

四、地方戏曲外译可做的改善

(一)合力讨论,培养人才

传统戏曲的翻译,是需要多方合力完成。培养全方位人才刻不容缓,以专业的戏曲学者为中心,深入了解地方戏曲的唱词内容,结合戏曲剧目所处的时代背景,做出剖解分析。翻译者要以地方剧目的核心思想为基础,结合传播国家的国情文化,再三斟酌,寻找平衡点,既不能丧失唱词的韵味,也不能是自娱自乐,看似做出成果,但难以传播。同时寻找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通过大量的收集调查,探寻方言的真正含义。多边形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学术研究,学界应运用多方资源,积极整合,在翻译专业和戏曲专业举办学术活动,加强实践,积累经验。

(二)内容为先,音韵增彩

作为翻译项目,最重要的是可以被不同语系的民族所理解接受,感受中国的精神思想与文化内涵。在翻译中如果过于强调音乐性,导致内容有失偏颇是得不偿失的。作为翻译内容,无论怎样押韵或对仗,都无法以其他语言唱出,所以在翻译中要做到内容优先,长短语句皆可。在此基础上,能做到尾音的押韵,实乃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三)舞台表演与视频播放作出区分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相应地做出分类。除以各地地区为分类原则外,我们也可以以翻译后的传播渠道作为分类的标准。在翻译后,现场演出的节目,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观看时,翻译字幕一定要精简为主,指代性词语可以替换回原本的含义,可以让观众更好的集中精神观看,了解故事情节。如蒲剧剧目《窦娥冤》中窦娥的独白“莫不是八字儿载着忧患,守孝服修来世虔诚感天”一句中,“八字”是指八字是指人生日的干支历日期,八字在中国民间传播深远,是中国人对命运的探索认知,但对于他国民众在现场观看时,直接翻译理解困难,就可以变化为“Is it my fate that carries sorrow,I wear filial piety clothes and use the pain of this life to repair the happiness of the next life. My piety can move heaven”,将“八字”改为“命运”就更好理解。当翻译传播渠道为网络在线观看时,可以在原意翻译的基础上,增加旁白注释在视频下方或侧目条,观众可以暂停观看。此法既解决了理解困难问题,同时也传播了中国传统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了让中华文化感染更多人的初心,促进文化交融。

五、结语

国家间的文化交融在当今十分重要,对于地方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做到专业化,精准化,多培养相关人才,各个部门体系倾力配合,共同打造完美的中国文化名片。翻译时既要保留中国当地风土人情的原汁原味,也要顾及到国外文化的接受程度但也不能一味地删改使文化失去生命力。在制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积累经验,善于总结,及时修正。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山,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在分享中与他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20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