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一帧旧照记录蒲剧辉煌 ——访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先生

2022-06-08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思恭
1960年,参加“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班”时,王秀兰(左二)等演出示范教学剧目眉户《卖水》后与梅兰芳先生合影。

日前,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贾菊兰,收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发来的一张老照片,上面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和一个剧组演员演出结束后的合影。我们认出了站在中间的梅兰芳先生,梅先生左边站的是穿着戏装的王秀兰老师,又从山西省剧协副主席、临汾戏剧艺术研究院院长任跟心处获知照片上的男演员是王千管,另一位旦角是王秀莲。这帧特殊的照片背后有什么故事?端午节当天,笔者与贾菊兰、孙妮、胡猛一同前去拜访王秀兰老师。

王秀兰与梅兰芳先生的交集

王老虽然年逾九旬,但思路清晰、记忆准确,认出照片是1960年参加在京举办的“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班”时,她(饰梅英)与王秀莲(饰黄桂英)、王千管(饰李彦贵)演出示范教学剧目眉户《卖水》后,与梅兰芳先生的合影。

梅兰芳先生出身梨园世家,对京剧旦角行当和唱、做、念、舞、音乐、服饰、扮相、演出剧目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其创立的梅派表演体系,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塑造了一大批典雅华贵、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是国剧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巨匠。

随着梅先生年事渐高,1960年,为了对梅派艺术进行抢救性传承,中国戏曲学院适时举办“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班”,学员是各大剧种演员代表和部分“中戏”教师,其中,有豫剧常香玉、越剧袁雪芬、粤剧红线女、湖南花鼓戏彭玲珑、蒲剧王秀兰等6名“研究员”。“研究员”既是学员又是带着保留剧目进行示范教学演出的老师。时年28岁的王秀兰老师是最年轻的研究员,她刚拍完电影《窦娥冤》不久,接到通知,当即带着4出折子戏赴京报道。

培训期间,主办方举办了王秀兰代表作演出专场,上演了蒲剧《藏舟》《杀狗》《少华山》、眉户《卖水》。演出圆满成功,剧场效果强烈,观者对《卖水》中丫鬟梅英为消解小姐黄桂英愁闷心情而演唱的《表花》尤感兴趣。培训班安排王秀兰,向中戏教师刘秀荣一招一式地传授了《卖水·表花》。研究班结业后,刘秀荣老师又一招一式地传授给中戏学生刘长瑜,刘长瑜将《表花》以全新的京剧旋律搬上了北京舞台,每次演出前总会在戏报上标明“向蒲剧学习移植剧目”。京剧《表花》久演不衰并被拍成电影,深受观众欢迎。各大剧种先后移植,衍生出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表花》。

刘长瑜后来还向王秀兰学习,移植了《少华山》,此是后话。而抗战时期,在西安蒲剧晋风社献艺的筱兰香首创《表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王秀兰首次将《表花》演到京城,京剧刘长瑜“借师”学《表花》,《表花》在全国各大剧种遍地开花的戏苑轶事,则被人们传为佳话。

1961年,梅兰芳先生不幸逝世,研究班的成果成了梅先生留给中国戏曲的宝贵遗产。

入选“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班”并成为研究员,既是王秀兰个人的荣誉,也是蒲剧与其他大剧种比肩的骄傲。我们向王老表示祝贺和感谢时,王秀兰却不无感慨地说:“蒲剧在北京能有这样的影响,是众多第一代演员奋斗多年争来的,真不容易!”随后,她又忆起了一些亲身经历的往事。

组强团晋京与全国巡演的往事

1952年,全国首届戏曲会演举办时,省城虽有山西蒲剧学社实验蒲剧团(后改称山西省大众蒲剧团、山西省人民蒲剧团,1958年合并至晋南专署蒲剧团),但赴京会演却只有中路梆子一个剧种,原因是蒲剧多年未能进京,其影响力不如从前。所幸山西省带队的领导认为,蒲剧剧目丰富、实力雄厚,起码应以参加观摩演出的方式赴京亮相。

经协调,分散在省蒲剧团运城、临汾专署蒲剧团和新绛县蒲剧团献艺的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等一批艺术家,被组织起来进京。他们一边学习全国会演优秀剧目,一边根据组委会安排进行观摩演出。经各方努力,组委会终于为蒲剧演员安排了折子戏专场,王秀兰的《藏舟》、阎逢春的《杀驿》、张庆奎的《观阵》、杨虎山的《赠绨袍》、筱月来的《黄鹤楼》先后登场,演出效果颇好,引起轰动,并且演进了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许多专家看完演出后,建议让蒲剧正式参加会演,这才有了以王秀兰、筱凤兰合作演出的折子戏《藏舟》参加会演。演出大获成功,王秀兰老师荣获了二等奖。

1957年,原晋南地委专署调集全省蒲剧精英组成赴京演出团,携《薛刚反朝》《墙头马上》《三家店》《黑旋风李逵》《出棠邑》《舍饭》《贩马》《少华山》《杀狗》《黄鹤楼》等蒲剧经典赴京献演,掀起了经久不衰的蒲剧热。赴京演出任务完成后,有关部门安排原班人马赴天津、石家庄、张家口……在全国开启巡回演出,一直到1958年。1959年正月,原班人马又远赴福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慰问演出。其间,他们在上海为党中央八届七中全会成功演出了蒲剧专场。1959年,他们又远赴长春拍摄蒲剧艺术片《窦娥冤》,并在东北和沿途巡演。

正是20世纪50年代一代蒲剧演员携精心打造的蒲剧经典南征北战、全国巡演,才为蒲剧拓出了一片新天地。没有之前系列演出的影响,就不会有后来蒲剧演员以研究员身份参加“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班”,并向其他剧种演员传授戏曲经典那载诸史册的一幕。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蒲剧先贤的倾情献艺,为蒲剧艺术后来者铺平了献演蒲剧精品、夺梅折桂的晋京之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一定会珍惜老一代艺术家为蒲剧传承发展打下的基础,守正创新、打造精品,为开创蒲剧艺术新局面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听到贾菊兰的郑重承诺,王秀兰欣慰慈祥的笑容里,分明又多了几分希望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