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让蒲剧艺术焕发时代光华 ——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综述

2022-07-15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王荔

中条山下,盐池湖畔,黄河臂弯,高朋云集;蒲剧艺术院剧场、蒲景苑剧场以及各县(市)剧场,好戏连台。

这是一场文化交流、艺术鉴赏的盛会,是广大市民共享传统戏曲文化大餐的节日,也为运城临汾两市积极推进蒲剧艺术大繁荣大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蒲剧事业繁荣发展,7月6日至12日,由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山西省戏剧家协会、运城市、临汾市等主办的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精彩上演。

开幕式上,戏曲联唱《蒲乡新韵》唱腔优美,戏曲特技《百花争艳映河东》精彩纷呈,带给现场观众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黄河两岸是梆子腔的发源地,山西四大梆子的老家是古蒲州。历史悠久的蒲剧,表演题材丰富,从古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现代的革命英雄,舞台上应有尽有……”中国戏曲学会顾问、戏剧评论家周育德说。

枣木梆子声声入耳,特色唱词句句入心,一部《西厢记》腔高板急、热耳酸心,唱出张生和崔莺莺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灯影幻化间,焕发出蒲剧独有的文化魅力。

7月7日,作为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的重头戏之一,王艺华、景雪变戏剧表演艺术50年暨戏剧传承展演在运城市蒲景苑剧场举办。王艺华曾以主演《黄鹤楼》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被称为剧坛上的“活周瑜”;景雪变曾以主演《关公与貂蝉》夺得文华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被誉为舞台上的“美貂蝉”。

王艺华(左)、景雪变联袂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经典折子戏《十八里相送》

当晚,青年蒲剧艺术家分别呈现了两位老师的代表剧目片段,包括《风流才子》《小宴》《杨门女将·探谷》《扈家庄》等选段,帽翅功、水袖功、翎子功等蒲剧特技,让观众一饱眼福,现场喝彩声不断。

走出剧场,广场上的展览同样精彩。运城南风广场上的蒲剧艺术展览,是2022首届蒲剧艺术周的重头活动之一,该展分为“辉煌历程”“历代名家”“蒲剧影视”等十大部分,是对晋南一带蒲剧艺术传承发展辉煌历程的回眸和所取得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现,为市民游客和戏曲爱好者呈现了一条具有艺术气息、传承历史底蕴、富有晋南特色的戏曲“长廊”。

展览现场,多位戏迷朋友对“五大名演”“八大金刚”如数家珍,他们表示,蒲剧好看好听,伴随了他们的儿时记忆。

艺术周并不仅仅是剧场演出,还应该是城市的“节日”,需要市民的广泛参与。活动期间,在运城市中心城区,4个群众性舞台自发推出“地摊戏”等多项联动性活动,让戏曲爱好者在家门口过了一把戏瘾。

节是首次,曲非新唱。作为蒲州梆子的源头和流行区之一,河东大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肥沃的艺术土壤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2020年,运城市将文化艺术学校、蒲剧艺术研究所、蒲剧教育培训研究所、蒲剧音乐舞蹈研究所及3所市属艺术院团合而为一,组建了山西省蒲剧艺术院。以该院为支撑,运城市对蒲剧艺术发展全力支持,每年拨付500万元专项经费;将蒲剧特殊行当紧缺人才和优秀人才转入财政补助编制;全院290余名在职员工已基本完成财政补助全覆盖……

新编舞台剧《永乐宫纪事》

源源不断、别出心裁的精品剧目彰显出这个新生文艺团体的蓬勃生机。新编舞台剧《永乐宫纪事》以独具特色的艺术视角,创造性地将蒲剧、歌剧、话剧、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合,使其艺术水准实现突破性飞跃,并借助“省”字头院校的优势,实现了和保利剧院合作的“撑杆一跃”。

“我们以重组为契机,加强蒲剧创作、传承传统技艺、深耕本土文化等传承发展新路径,以实现蒲剧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在保护与发展中焕发活力的繁荣发展之路。”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王志峰说。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断焕发新光彩的蒲州梆子,正让更多人走进璀璨梨园,共赏“满园春色”。

艺术周期间,激越的枣木梆子声响彻涑水汾河两岸,在运城市的1.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多位戏剧梅花奖得主与民间蒲剧社团共计演出百余场,演出剧目80余个。

活态传承的古老剧种,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光华。

“举办蒲剧艺术周,是运城市弘扬河东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的重要举措,是打造文化高地、助力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必将为蒲剧艺术再起航、再出发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