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用蒲剧艺术讲好山西故事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创新剧目太原展演观感

2023-12-25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尹长虹
蒲剧参演剧目在山西大剧院演出

12月2日至7日,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携舞台剧《永乐宫纪事》、红色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大型新编蒲剧历史剧《忠义千秋》、新编蒲剧现代戏《红白喜事》和蒲剧青春版《西厢记》等5个创新剧目,在省城太原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蒲剧文化盛宴。

展演期间,山西大剧院内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掌声连连,热气腾腾。演员们全身全心投入,观众们饱享眼耳福。真的是美不胜收,用一句运城话来说就是:“美得太太!”

我作为一名运城人和蒲剧粉丝,有幸观赏了全部5个剧目表演。观赏中,我看到了演职员的倾情与激情,看到了观众的动情与热情;感受到了戏曲文化的特别磁力,感受到了500年蒲剧文化的无限魅力,感受到了河东文明的强大张力,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感受到了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全力彰显“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蒲剧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题与扎实行动,感受到了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在推动蒲剧文化事业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所做的不懈探索和喜人成果。

主题重大,主线明晰,主调嘹亮。

可以看出,这5个创新剧目主题鲜明,主线清晰,主旋律响亮,主色调分明。从《永乐宫纪事》中,我们看到了党、政府和群众对珍贵文物的挚爱与保护;从《党的女儿》中,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先烈的光辉以及红色文化的崇高与可贵;从《忠义千秋》中,我们看到了关羽身上大写的忠与义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从《红白喜事》中,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移风易俗的重要、艰难以及基层工作者的坚守、努力和成果;从《西厢记》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蒲剧后起之秀的涌现。

立足地方,突出特色,讲好故事。

可以看到,这5个剧目讲的是河东的历史文化故事和当代改革发展故事,创作灵感和创新的源泉,都源自于广袤的河东大地,源自于深厚的河东文化。故事往往从一个感人的切面讲起,有声有色,有起有伏,有矛盾有冲突,有悬念有细节,真实而艺术地、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发生在河东大地的历史和当代故事。无论是永乐宫的搬迁故事,还是关公的忠义故事,无论是西厢的爱情故事,还是乡里的红白喜事故事,都是对当地风物人文的再加工再认知,精神文化的再呈现再提升。只有地方的才是世界的。河东大地,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我想,山西省蒲剧艺术院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与共识,用极富表现力的蒲剧艺术,不遗余力地坚守河东阵地,讲述河东故事,弘扬河东文化。

形式多样,品种繁多,魅力十足。

这次展演中,我们看到了山西省蒲剧艺术院不一样的剧目创作,不一样的剧情讲述,不一样的舞台呈现,不一样的视听效果,不一样的舞美设计。感觉剧目品种更多了。有舞台剧、有民族歌剧、有历史剧、有现代剧、有青春版等等,不一而足,让人眼花缭乱,喜出望外。别开生面、匠心独运的舞美设计,起到了锦上添花,强化表现力的作用和效果。比如:《党的女儿》的剧尾,充盈整个舞台的红色布景的使用,衬托出党的女儿田玉梅形象的伟大与崇高,壮烈与唯美,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壮美感。《忠义千秋》的最后,关公的站位越升越高,再加上华美服饰的衬托,使关公形象愈来愈高大,给人以高山仰止的威武美感。另外,剧目的编排更注重小人物的表现力,比如《忠义千秋》中为关羽牵马的马童,翻了无数个跟头,技术精湛,举止到位,给人印象深刻。这些创造与创新让人感觉,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的创作立足于蒲剧但不拘泥于蒲剧,立足于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立足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是历久弥新的蒲剧艺术。

蒲剧无疑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蒲剧如何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继续进行探索和实践。

其一,更好地把讲好河东的历史故事和讲好河东的当代故事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我们要谨遵“两个结合”,立足现实和历史两个纬度,不仅要用蒲剧艺术讲好河东大地丰厚的多姿多彩的历史故事,更要用蒲剧艺术讲好河东大地可歌可泣的当代故事,讲创业故事,讲共富故事,讲仁义故事,讲道德故事,讲幸福故事。而讲好当代故事,也就是创作出更多精彩更感人的现代剧,应该成为蒲剧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

其二,更好地把蒲剧艺术的“守正”与蒲剧艺术的“创新”结合起来。

运城人每每一回到运城,就先听到蒲音处处,一听到蒲音袅袅,就觉得真的到家了!这就是蒲剧历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深入骨髓和血液中的传统文化的伟力所在。所以我觉得,蒲剧与生俱来的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不能丢,蒲剧之所以叫作蒲剧的核心要义不能丢。内容情节要与时俱进,但老腔老调、蒲腔蒲味的精髓要保留,不要随意改,蒲剧的主业主角地位以及看家本领要守住。蒲剧是传播河东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河东戏曲文化的根与魂。蒲剧一定要像蒲剧的样子,既要在守正中创新,又要在创新中守正,既要持中知变,又要持中不变,要始终如一地保护好蒲剧的内在美、原始美、质朴美、转化美和发展美。

其三,更好地把用蒲剧讲好故事和讲好蒲剧人的故事结合起来。

优秀的蒲剧作品,以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把生动感人的河东故事讲给观众听,履行着神圣的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发挥着凝心塑魂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始终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一部优秀蒲剧作品的背后,必定有一批竭忠尽智、无私奉献的蒲剧创作者,他们是蒲剧文化的耕耘和传播者。剧以人显,人以剧扬。在搞好蒲剧创作的同时,我们还要高度重视讲好蒲剧人的故事,要强化名编名剧、名演员和名导演意识,充分讲好他们的故事,传播好他们的声音,让蒲剧爱好者人人都知道山西省蒲剧艺术院,人人都知道自己喜欢的名演员,人人都知道名编名剧名导,人人都能唱得来记得住名剧名段。其实,讲好蒲剧人的故事,传播好他们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宣传蒲剧,就是助推蒲剧进一步地深入人心。从获梅花奖演员身上、戏曲非遗传承人的身上,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巨大示范和引领作用。

蒲剧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更好地把蒲剧艺术的研究与创作结合起来,在创作的同时,系统全面地梳理和总结蒲剧发展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从而使蒲剧艺术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其四,更好地把蒲剧艺术的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结合起来。

要适应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新形势,创新蒲剧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构建网上网下立体传播新格局,扩大蒲剧的传播时空,提升蒲剧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注重保持蒲剧观众的存量,同进更要强化增量,尤其要想方设法吸引住更年轻观众,使蒲剧的老观众留得住,新观众后继有人。这需要做大量的蒲剧普及和宣传工作。我想起在一次秦腔演唱会上,台上台下众人齐唱《三滴血》中“家住陕西韩城市”的壮阔场景。我想,历史悠久的蒲剧艺术,完全可以遴选、打造和传播更多有关蒲剧的名家名剧名段,让蒲剧更加地张扬起来,更有效地传播开来,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