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二姐的戏缘

2020-08-20 发表|来源:运城日报|作者:裴德龙
配图

看完戏回到家,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看到现在剧团的舞台灯光、布景、音响、字幕一应俱全,转台有专车接送,住在宾馆旅店,伙食荤素搭配,不由回忆起二姐的学艺之路。

二姐大我七岁,一九四五年生于河南省灵宝县。她从小不爱念书,就爱唱戏,走在上下学的路上,就连上厕所,都要扭来扭去,哼哼唧唧,把戏里角儿的一招一式都学得像模像样。一次拉风箱烧火,她只顾着唱戏,灶膛里的火都烧灭了,都没有一点察觉。

二姐十一岁那年刚上三年级,恰逢临晋六月六古会,万荣蒲剧团的娃娃班来临晋泰山庙戏台演出,为古会助兴。二姐瞒着母亲,和本村两个比她大些的女娃,在同村好心人的引荐下,联系到剧团的老演员韩寿先师傅,并通过韩寿先师傅的介绍,剧团领班对三个女孩进行了面试、吊嗓音。当晚散戏后,剧团领导决定把年龄最小的二姐留下来。

当母亲听说二姐要跟剧团学唱戏,心里很难受,不禁潸然泪下。一是二姐太小,才十一岁,娘舍不得让女儿离开自己;二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唱戏属下九流,低人一等,不想让二姐去。然而,母亲的所有顾虑都在父亲的劝导下打消了。第二天,父亲用自行车带着行李将女儿送到了还在临晋泰山庙演出的万荣蒲剧团。从此,二姐便开始了她的戏缘。

六年后,十七岁的二姐拜在当年的新绛县蒲剧团名旦筱兰香门下为徒。经筱兰香师傅的悉心指导和调教,二姐的唱功和舞台表演艺术大大长进,几个月后,又回到了万荣蒲剧团,正式登台出演,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涯。

转眼到了一九五五年,由于二姐年龄小,剧团里都叫她“小人儿”。她每天跟着师哥师姐跌八叉、翻小翻,苦练基本功。夏日,汗水浸湿了衣衫,因时间紧,洗衣服也不方便,常常是第二天穿时,汗水浸湿的衣服没干又穿上。妈妈为她做的千层底布鞋,练破了一双又一双。冬月里练功时,常常是脱掉棉衣,练完后身上冒汗,手冻得又红又肿。动作不到位,师傅会用板子打,最严重的一次因练功不小心手腕骨折,回家养了好长时间才返回剧团。这一切,二姐都是默默承受着,从没在父母面前吭过一声。她懂得,这是一条自己选择的路,就是再苦再难也要坚持走到底。

年底剧团放假,父亲都会用自行车接送二姐。因为交通不便,父亲每次都是送二姐先到猗氏,如果能赶上运城发万泉的客车,那就很是幸运了。那时每天只有一趟车,赶不上了,父亲就得上五里坡,骑一阵走一阵,带着二姐一直把她送到万泉的剧团留守处。一路上走的是石子路,行人稀少,也没饭店茶馆,路上能碰上个同路人边走边说就算很开心的了。

有一次父亲给二姐送棉衣,由于当时只能书信传递,因而耽误了时间。父亲骑着自行车赶到信上所说的地址,可剧团已离开两天了。父亲就又骑了三个多小时土路,才把棉衣交到女儿手里。父女相见,泪水模糊了两双眼。还有一年给二姐送棉衣,父亲一夜骑了七八十里土路,赶了三个台口,第二天早上才找到剧团见到了二姐。现在回想起来,深感父亲的不易和伟大、二姐的毅力和执着。

时间如梭,转眼十年过去,二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刻苦学习,当年的“小人儿”已经锋芒初露。一九六六年,万荣蒲剧团到太原慰问演出,在太原钢铁公司、太原重机厂连演四五十场,场场爆满,掌声雷动,赞声不绝。

饰演当年样板戏《红灯记》中的李铁梅、《白毛女》中的喜儿,都是二姐的拿手戏。剧团不论在哪儿演出,这两台戏必不可少,唱到哪儿红到哪儿。有一次,万荣蒲剧团转到临晋泰山庙戏台演出,当晚戏台下掌声欢呼声一阵接一阵,派出所虽然派出民警维持秩序,但还是阻止不了群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无奈,剧团演出暂停才算平息了过于火爆的场面。那时起,二姐塑造的铁梅和喜儿形象,就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二姐又进了稷山蒲剧团,一直干到退休。为了弘扬蒲剧艺术,二姐退休后又创办了稷山县戏剧学校,为稷山蒲剧团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现今的梅花奖获得者、运城市蒲剧团著名演员吉有芳,就是从稷山戏剧学校走上蒲剧大舞台的。

二姐为稷山蒲剧团的发展壮大贡献了自己的一腔心血和一份绵薄之力。

二姐热爱舞台,对戏剧艺术的毕生追求,深深感动着我,她也在舞台上找到了真爱。

如今二姐年事已高,子女事业有成,孙儿孙媳都在外地工作,二姐和二姐夫生活在运城,拥有着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