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曲艺 >

失去了讽刺,相声还是相声吗?

2020-11-12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斯民

相声曾经拥有过极其辉煌的时光,电视传播更让它如虎添翼,但不得不承认,进入多媒体时代以后,相声开始退居到大众欣赏的二三线边缘地带。我们常常会发现,尽管相声演员们在舞台上、屏幕上使出浑身解数,所谓说、学、逗、唱,十八般武艺,观众却很难开颜一笑。是相声观众越来越刁了?还是相声本身出了问题?抑或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力使然?

相声的疑难杂症,就在于“直、露、浅、白、俗、粗、野、贫”这个混合性病灶。具体说,一是语言不新鲜、不生动、不幽默、不准确。无聊成分太多,重复他人太多,演员之间侮辱、互开伦理玩笑、故意说错话、装疯卖傻、跟观众要掌声、观众不笑演员笑,等等。二是视野狭窄、单调,缺乏把握时代、概括生活的能力,而对一些个别、陈旧、次要、低级、无聊的身边琐事乐此不疲、大说特说。三是油腔滑调,哗众取宠,蔑视基本功,有些演员连基本的说、学、逗、唱功夫都不具备。四是远离了相声传统与神韵,以创新的名义搞成一种“四不像”,甚至有被小品收编的倾向。一些相声的“花活”背后,折射出的是演员基本功较差,有的段子虽能让观众发笑,但笑过就完事,没有给观众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相声的乏味,不是观众厌倦了相声,而是不满意说相声的人对相声这门艺术不通、不懂和亵渎,是某些相声创演者与观众的需求不适应。

回溯来看,凡能流传下来的作品,像《关公战秦琼》《夜行记》《多层饭店》《宇宙牌香烟》《虎口遐想》《钓鱼》《小偷公司》《武松打虎》等,都离不开讽刺。但现在的相声,基本丧失了讽刺。讽刺相声凤毛麟角,更多的是隔靴搔痒、鸡毛蒜皮式的相声,插科打诨的相声。正如一些网友所批评的:失去了讽刺,相声还是相声吗?相声还能干什么?相声的生命力何在?

侯宝林先生说过,如果文艺是一桌大餐,那么相声就是这桌大餐中的一碟小菜,是以给人刺激著称的小辣椒,这种刺激就是讽刺。相声和杂文一样,都靠“讽刺”出位。

相声要想改变现状,做强自我,出路就是让它回归本位,有所创新。一是必须重申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像老一辈相声艺术家那样,在深入生活中,求得相声创作灵感,写出接地气、表民意的相声作品。二是相声要在语言上多下功夫,消灭脏字,净化语言,是底线要求,而生动语言是升华要求。三是相声创作要强化问题导向意识,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四是要重视、加强相声评论工作,缺失评论的创作,必定难以创作出更高水平的相声。中外喜剧艺术经典创造昭示我们,相声的价值不只是逗人一乐,而应承载人性批判与灵魂净化的崇高价值。向下汲取大地营养,向上仰望璀璨星空;塑造健全人格,升华国民素质。相声人要向中外喜剧大师学习,培育扎实专业素质,修为高远人文情怀,运用幽默艺术手段,向观众传达真善美内涵,使相声成为既能愉悦观众,又能对人生有所反思,使这门撂地艺术真正走进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