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曲艺 >

钟楼街书场的“单田芳”

2021-09-22 发表|来源:太原日报|作者:彭庆东
斌礼图

早年间的钟楼街,不只是太原市民的购物区,也是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南来北往的文艺青年们谋生发展的淘金宝地。说评书的狄来珍先生即是在这里走红的“单田芳”,还去北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老太原人把说评书、竹板书等俗称为“说书”,把说书的地方称为“书场”,把说书人尊称为“说书先生”。民国时期的太原是说书中兴的时期,海子边、泰山庙及乡村庙会“撂地”“画锅”的星罗棋布,围观的路人挤挤攘攘,好似一幅太原书场的《清明上河图》。

不过这些露天地摊时常“刮风剩半,下雨全无”,多数干的是“片子活”(短篇故事),保证不了长篇评书的延续,也保障不了说书人的收入。于是,进入正规的曲艺场是那时所有说书人的向往,意味着上了档次。

钟楼街上的开化市、大中市便是他们理想中的“说书家园”。茶馆书场里书台、桌椅、灯光等硬件设施俱全,听书看戏、茶饮干果及递巾擦鞋等“一条龙”服务,有稳定的听众客源,与北京的天桥书场、苏州的醋坊桥书场等并列为全国的八大书场之一,可见钟楼街的书场名声远扬!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们来太原争相献艺。

1927年,来自河北固安县的20多岁的狄来珍第一次单骑闯太原。初闯太原的艺人们出于生计,一般是先在海子边“撂地”,行话叫“平地抠饼”,意思是“在一块不起眼的地上要抠出填饱肚子的‘烙饼’”,说白了就是“白手起家”。这里的露天摊位租价低,虽然消费群体多数是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但客流量大,艺人只有被海子边的听众认可了,才有可能被钟楼街的茶馆茶园所接纳。狄来珍也不例外。起初,他在海子边“撂地”,进不起电影院和戏院的人都来听他说书,有钱的给他往圈里扔几个,没钱的悄悄低头离去。狄公也不在意,双手抱拳笑道:“欢迎下次再来捧场。”

凭借自身天赋和不懈努力,狄来珍的《三侠剑》一炮打响太原城,很快就坐堂于开化市和大中市。每当他往书台前一坐,人声鼎沸的茶馆就像被按了暂停键一样“唰”地静了下来。他不用彩服,不用化妆,只凭折扇、手帕和醒木三件说书“神器”,即可把各类人物表演得活灵活现;那声音颇似单田芳,苍劲浑厚而略带沙哑,说到悬念之处,把醒木“啪”地一拍,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人欲罢不能。从此,钟楼街的一条顺口溜“听狄来珍的书,看丁果仙的戏”,便是来此娱乐享受的最大乐趣,就连榆次、太谷等邻近县份的人们都要赶百八十里路,花钱住一晚客店也要听他说一回书。

1950年,狄来珍应邀在太原新华电台(今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演播新书《新儿女英雄传》,成为太原解放后演说长篇新评书的第一人。后来他又主播了长篇评书《水浒传》《七侠五义》等,听狄来珍的评书广播成了市民们的期待、享受。

在钟楼街,狄来珍的逆袭成功并非个例,这里仅民国时期就走红了晋剧大师丁果仙,四大名角的冀美莲、牛桂英,相声第四代艺人夏福义、庞子泉等一代演艺超群的艺术名家,太原相声界的第一位女性演员刘彩霞也是在钟楼街脱颖而出……可见钟楼街不仅是商贸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各路艺人走向艺术殿堂的通衢大道。

如今,华丽蝶变的钟楼街又重续“老太原的记忆”,恢复玲珑清秀的说书楼会,这让人感到十分欣慰,钟楼街的故事今后会更加精彩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