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曲艺 >

曲艺主题性创作四个短板亟需加强

2023-07-14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谨

曲艺,曲种丰富,绵延千年,表演形式灵活轻便,因其“短平快”的特征,有“文艺轻骑兵”之称。作为土生土长、沾满泥土气息的大众艺术,在娱乐多元化的当下似乎越来越小众了,能让人眼前一亮、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品离观众需要还有距离。好的作品,要么出现在比赛的舞台上,稍显“阳春白雪”,缺了些观众缘;要么多半是民间艺人的自娱自乐,制作粗枝大叶,也未必是“下里巴人”,但难登大雅之堂,更不要说传播了。每每想来,总有几分遗憾。

作为一名在曲协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我自认也算是半个曲艺人了。我总有一点缺憾,总感觉在灿若星海的曲艺经典世界里,后人莫言超越,即使想创作令人仰视的曲艺作品也显得那么吃力。正是对老一辈曲艺家的敬仰,更显今日好作品的匮乏。且不说观众,即便一些创作者也不得不承认,眼下的曲艺创作,多半是急就章式的“命题作文”“晚会选题”,不少流于简单化的宣教式表达。但这与主题性创作本身没有关系,而是创作者自身在思想意识、艺术能力方面的不足所致。

一是没有厘清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主题性创作不等于主题先行、图解政治,而是对时代精神、社会生活的审美体现,很多人误认为主题性创作是为宣传而宣传,是表决心喊口号,其实那不能称其为艺术,也不是文艺工作者应该做的事,充其量只能称作宣传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 ”近年来文艺领域的各种主题性创作频频“圈粉”,就是深刻认识深入掌握了理论要义,并在思想深度、艺术手法、审美情趣上进行挖掘提质,真正做到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二是缺少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时代故事,讲好党的故事,这无疑是对包括曲艺工作者在内的每个文艺工作者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忠告和要求。前不久,“笑果文化”脱口秀演员冒犯侮辱人民军队,舆论哗然,万人唾弃。这一事件也折射出少数文艺工作从业人员根本没有最基本的政治觉悟,更遑论让他们践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了,这是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任何文艺作品都要讲导向。如果仅仅把娱乐作为唯一追求,那就必然会出现“三俗”作品。

三是缺乏文化自信。大多数曲艺工作者,骨子里都深爱着我们的祖国,对党对人民怀有深情。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心怀“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生于盛世,见证百年……”的感慨。但在创作过程中,却时不时存在着对主题性创作和作品的不自信。纵观曲艺创作史,优秀的主题性作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河南作家张九来创作的河南坠子《精忠报国》,时过多年,依然在各大赛事频频出现,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不仅如此,中原文化新名片——“喷空”,看似调侃无序,实则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母体进行创作的。文如其人,每一部作品都带有艺术创作者浓郁的个人风格呈现,只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只有自己对这门艺术饱含深情,才能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作品。正是抱持着一方文化自信,河南电视台才能撕掉多年“土气”的标签,火遍中外,让每一个河南人、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骄傲。看似无意掌握了流量密码的河南台,呈现出来的正是创作者对中原文化的认知、传承和创新。

四是创作者专业能力匮乏。纵观山西省曲协主席暴玉喜的创作,主题性作品颇多,但却丝毫没有让人有喊口号和说教的感觉。为什么能如此呢?我想这跟创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有很大关系。好的创作者,擅长从浩瀚的题材中、从抽象的理论中,探寻到妙不可言的角度,偶然中带着必然地实现“小切口,进大风”,从而润物细无声地表现时代。而有的创作者,自身不具备这样的水平和学识,缺乏真挚感情,其作品也必然缺乏感情和温度。这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也必然使他们对创作主题性作品“无能为力”。毫无疑问,成熟的曲艺工作者是对曲艺熟稔而充满感情的,他们自觉俯下身子,走进群众,这样沾满泥土的脚步,才真正是踏石留印。前两年,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李立山创作的《砸泥壶》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个作品没有一味去讴歌赞颂,而是大胆鞭笞个别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作风,笔法辛辣大胆,余味悠长,给人以警醒。虽说写的是不良风气,但提倡的依然是主流的、百姓期待的“好官”。有人说,从一部作品的结局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信仰。李立山无疑是会讲故事的,《砸泥壶》结尾戛然而止的点题也让人心明眼亮,给群众以希望。由此不难看出,这个作品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是老百姓爱看的立得住的佳作。

实践证明,文艺作品是有力量的。众所周知,因为一张求知的大眼睛照片,让“希望工程”家喻户晓;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热映,促使相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作为为民族写史、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的曲艺人,在为百姓带来笑声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为作品立筋骨。作为曲艺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把生于华夏的自豪流于笔端,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创造、时代的进步,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我们更应该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认真严肃地考虑自身创作的社会效应,要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曲艺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为此,我们要少一些对主题性作品的肤浅认识,多一份对曲艺的深情、真情和潜心钻研。我们只要有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精神和坚持,中国曲坛终将会有更多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好作品打造出来。

(作者单位:河南省曲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