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薪火相传梆子响 朵朵“梅花”扑鼻香

2015-05-25 发表|来源:晋城广播电视台|作者:董亮 玉平 建强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在晋城已经流传了上千年,无论乡野山区还是城市社区,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大批上党梆子艺术家薪火相传,创新创作,使上党梆子在晋城呈现出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景象。特别是历届晋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俊才,走上了上党梆子演艺道路。孕育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叫响叫亮了特色文化品牌。铿锵嘹亮的上党梆子不仅唱出了晋城,唱出了山西,而且唱响了全国。五朵梅花华丽绽放,花香扑鼻、熠熠生辉。

高平市国宝单位二郎庙里的金代大戏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早的戏台。透过岁月的长河,我们仿佛依稀看到一代代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争奇斗艳的场景。多少年来,他们正是从戏剧表演的小舞台出发,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艺术人生的大舞台上摘得一朵朵梅花,让上党梆子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上党梆子,又叫“上党宫调”,因发源于“上党郡”而得名,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泽州艺人孔三传归纳的“诸宫调”。千百年来,上党梆子因其音调高亢明朗,音乐曲调丰富,题材积极向上,广受上党地区人民群众的欢迎,也由此催生了一代代上党梆子名家。我市四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陈素琴先后摘取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日前在广州举行的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我市杜建萍再获梅花奖。上党梆子戏呈现出五朵梅花同期绽放舞台的盛况。

作为晋城市靓丽的文化名片,一代代上党梆子艺术家们始终坚守传承使命,呕心沥血、薪火相传、精心哺育、求实创新,推动了上党梆子戏向更高层次迈进。广大青年艺人吃苦耐劳、千雕百琢、精益求精、献身艺术,保证了上党梆子经久不衰,繁荣兴盛。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屡屡在晋城绽放并非偶然。高平二郎庙现存的金代大戏台表明,戏曲艺术在千年前就深深根植于晋城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上党梆子艺术传承发展提供了滋润的土壤,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据不完全统计,晋城市成立各类戏迷协会80余家,拥有戏迷票友人数已达到2万多人,本土戏剧电视节目《我爱上党戏》参赛群众争先恐后,录制现场更是场场人数爆满、一座难求,上党梆子戏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晋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精神乐园。

为了传承上党梆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一文化名片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晋城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意见和政策,成立了张爱珍上党梆子传习室,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开辟了戏曲专业招收学员,避免了上党梆子发展人才断裂的危险,为上党梆子的传承与繁荣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策给力,演员努力,上下同心,《长平绣娘》、《悟因楼》、《程颢书院》等一大批原创上党梆子精品剧目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并先后斩获多项国内大奖,上党梆子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伴随着一代代晋城儿女的前赴后继,焕发出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