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庄户剧团的当家人

2017-07-30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秦风明
杨利祥(左)和演员们一起排练新戏。

杨利祥从小喜爱戏曲,他从11岁开始与戏曲舞台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写在前面的话】

壶关县上党梆子剧团作为当地戏剧演出市场的一棵“常青树”远近闻名。在剧团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位老党员、剧团掌舵人杨利祥默默无闻地奉献着。60年来,他诚诚恳恳,兢兢业业,在上党大地上,传承传播着地方戏曲文化,带领剧团量体裁衣,探索城乡演出的新途径、新办法,丰富演出内容和形式。

为了让演出更加贴近农村实际,剧团在剧目选择上更加尊重农民的喜好,在原有《武家坡》《薛刚反唐》等传统戏的基础上,还专门创作出了适合百姓口味的“农村版”,加入了《冯家沟》《山娃》等新编排的剧目,让群众在看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孝老爱亲、邻里和睦、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寓教于乐,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特别是剧团每一名演员都身兼多项才艺,在唱传统上党梆子戏曲的基础上,还根据演出地点的实际和当地人民的文化需求,尝试创作、演出了一些适合年轻观众的小戏小品类及歌舞类节目和其他综艺娱乐类节目,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和喜爱,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庄户剧团。

锣鼓铿锵,弦乐声声。7月18日夜,在壶关县玉壶广场消夏晚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上党梆子剧演得正酣。台上唱得不亦乐乎,台下看得津津有味,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孩童,从十里八村赶来的村民把这个临时舞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唱到高潮阶段,观众有的屏息凝神认真倾听,有的随声轻哼附和,还不时爆发出叫好声……

这是壶关县上党梆子剧团为百姓免费送上的文化大餐。凭着精湛的演艺和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如今的壶关县上党梆子剧团,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在上党地区,甚至在河南、河北一带农村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现在有很多演出都是“回头戏”,演出订单一年时间里安排得满满当当。据大致统计,近10年来,他们每年下乡演出都在350场以上,行程2万多公里,共计演出3500余场,其中免费演出180多场。每到一处他们卖力的表演都会赢得观众的喝彩,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庄户剧团。近日,趁剧团回县城周边演出的机会,笔者采访了杨利祥和剧团的演员们。

自幼结缘戏剧

慈善、和蔼、思路清晰……在笔者看来,72岁的杨利祥有着超越这个年龄的活力和干劲。投身地方戏剧事业,杨利祥解释是因为他心中深藏着戏剧情结。

杨利祥从小喜爱戏曲,11岁开始,步入乡村青训班学习一年,之后加入了壶关县人民剧团。从此,他与戏曲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剧团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指导下,杨利祥总是早起晚睡,勤恳地学习。为了练出一身好功夫,不怕苦不怕累,在舞台演出中,他以大方利落的动作,细腻逼真的形象,赢得台下观众的喝彩。他以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演出经验,逐渐受到了老师和领导们的重视,也由此逐渐从娃娃生、小生变成了剧中主角,最后成为一名剧团出色的武功演员。

杨利祥从小就爱动脑筋、爱琢磨事情,善于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常常利用排练演出的间隙,因地制宜地做各种小道具,为演出效果增添了不少色彩,获得了团内外的一致好评。

杨利祥曾用一年多时间反复实践,将原来150多公斤重的灯光设备改为仅15公斤重的小设备,而且灯光效果更佳。同时杨利祥还将布景改为活动景架,减少剧团下乡时运输的成本,方便了下乡演出。

由于杨利祥出色的表现,1979年他担任了壶关落子剧团团长职务,带领剧团坚持常年下乡为农民演出。剧团很快成为当地戏剧舞台的一支主力军,杨利祥也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

剧团不景气时,杨利祥改革化大为小,降低成本,后发展壮大,但落子戏是地方小剧种,观众不多,为适应市场需求,壶关落子剧团更名为壶关县上党梆子剧团。由落子改为梆子,戏路宽了,走的地方也多了,小小剧团涉足晋冀豫3省6市巡回演出。

老百姓的庄户剧团

2004年,杨利祥退休后,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凭他的家境条件,完全可以无忧无虑、颐养天年,但他对戏剧事业的那份执著和眷恋却始终不减,他更加全身心投入到热衷的戏剧事业当中。

当时,明知戏曲艺术日渐萧条,地方剧团生存举步维艰,但他主动请缨继续接任团长,带领拥有50多人的壶关县上党梆子剧团,通过不断改革创新,让剧团声名鹊起。他们走乡进村奉献精彩演出,每年下乡演出350余场,将戏曲文化事业经营得红红火火,成为当地戏剧演出市场的一棵“常青树”,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老百姓的庄户剧团。

南岭村与河南省交界,是壶关县最偏远的一个村。“县剧团每年都要跑60多公里到村里演戏,俺们不出家门就能看演出,他们可真是咱老百姓的庄户剧团啊!”今年80岁的李玉和老人是村里年龄最大的“老戏迷”,每当提起壶关县上党梆子剧团的演出,老人总会竖起大拇指夸个不停。

“剧团每到一处演出,村头都有人早早地迎接,一些村民还自发地帮助我们搬卸演出道具、音响等,离开演还有一两个小时,扶老携幼的村民就将舞台围了起来,连周围的房顶上也坐满了人。还有村民忙前忙后地帮着搭台子,挂条幅,接电源。看到这些,我们演员们心里美滋滋的,演出也更卖力了。”演员贾小青激动地说。

为适应新时代需求,吸引观众眼球,杨利祥不断加大剧团现代化装备改革创新,2010年他一次性筹资28万元将原来静态布景改为LED电子屏,并请来专业电脑设计师按他的要求不断改进,演出效果十分好,不仅提高了竞争力,赢得了观众点赞,也引来不少同行纷纷取经。而杨利祥对自己的创新成果从不保留,他追求的是整个戏剧事业能立于不败之地。

“剧团就是靠演戏生存的,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是市场。广大农村就是巨大的演出市场,只要肯花心血,就会给你无尽的回报。”杨利祥说,剧团要生存发展,不能“等、靠、要”,必须寻找自己的出路。要坚持走基层路线,扎根乡村,服务老百姓才是发展的根本所在。

戏艺人生不会老

今年3月5日至7日,剧团在壶关县大山南村演出,这里离杨利祥位于县城的家很近,患有高血压病的他完全可以晚上回家舒舒服服地休息,可他依然坚持与剧团演职人员同吃同住,一晚都没回过家。“我父亲是个特别能吃苦的人,对事对人都要求特别严格,他对戏剧注入了太多的感情,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戏剧事业。”提起父亲,大儿子杨雷清脸上写满了自豪。

“孩子他爸组团唱戏这么多年,从来不说得失,有时剧团发不了工资,就从家里拿,还给儿女们下任务,现在都还欠着儿女们的钱呢!反正就是爱好戏曲,谁也拿他没办法。”和杨利祥一路走来的妻子雷改英说。

“剧团每年有8个多月时间在外地演出,团长总是和演员们吃住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比自己的家人还长,感情如同姐妹兄弟。演出完了,大伙聚在一起有说有笑,遇端午节、中秋节,自己动手包粽子、打月饼,味道比买的那些香多了。”副团长王雪萍说。

迄今,72岁的杨利祥经历了壶关县上党梆子剧团的整个发展史。当年风华正茂的杨利祥,如今虽已年过七旬,但仍然是勇气不减当年。在经历了60年梨园风雨后的今天,他依然精神抖擞地行走在灯光闪耀的舞台上,为剧团添砖加瓦,为艺术出谋划策,为家乡地方戏的发展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因为他相信,戏艺人生不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