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晋城:农村戏曲文化正红火

2018-02-09 发表|来源:人民网|作者:秦宏平
图为“我爱上党戏”基层演出现场照片

年关将至,戏曲儿歌节目《传奇刀马旦》正在彩排,8名身着戏服的少儿一招一式做得非常认真。负责彩排的老师欣喜地说:“这个节目是晋城市少儿春晚的演出节目,6位来自市区,2位来自农村。李卓睿,今年才9岁,泽州县东沟镇平头村人,年龄不大却非常喜欢戏曲。”

名角下乡送名戏,百姓上台过戏瘾,景区戏曲搞嫁接。近年来,晋城市采取多种举措促进乡村振兴,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全市农村戏曲文化红火起来了。

送戏下乡,村民乐享“大礼包”

2017年4月13日上午,素有“上党绑子戏曲故里”之称的泽州县李寨乡热闹非凡,晋城市“免费送戏下乡”启动仪式在这里隆重召开。启动仪式上,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为广大乡亲们送上了上党梆子《五世请缨》,婉转细腻的唱腔和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让现场高潮迭起,博得台下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现场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

晋城市文体新局局长贺建国说:“为了补齐农村文化的短板,晋城市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原则,整合各类演出资源,启动了送戏下乡(村)全覆盖工程,保证两年内达到每村平均一场戏,村村不重复的目标,让广大农民在自己家门口就能看上戏,享受晋城市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经送戏下乡846场。”

晋城市共有7个专业演出团体,1个歌舞团,6个民营团,有歌舞、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蒲剧等4个剧种。泽州县上党梆子剧团是当地颇有影响的一家县级剧团,副团长王海军激动地说:“去年8个月,我们共上演出了480场。多年来,剧团坚持一年排演一部新戏。去年县里投资100万元,排演了‘阳阿燕舞’,今年新排了‘收鲁城’新戏,准备过了年下乡演出。”说起送戏下乡的感受,王海军至今仍激动不已。

泽州县柳口镇班木村是由庙上、井湾等几个自然村组成的一个山村,自然条件非常差,没有戏台,没有平地可以搭台,村民已经有30多年了没有看过戏了。泽州县上党梆子剧团在庙上自然村找了一块荒草地搭起了戏台,又解决不了演员的住宿问题。只好将住宿安排在3里之外的井湾自然村。演员演完戏步行3里吃饭,吃完饭再步行3里演出,虽然十分辛苦。但看到老百姓痴迷上党梆子的场面,演员们感到十分欣慰。十里八庄的村民听说县里的剧团来演出了,早早就等在戏台下,演出现场真是人山人海。去年6月的一天,县剧团在柳口玛琅村演出时,天正下着雨,台下800多村民顶着雨直到演出结束。高都镇大路村好多年没有唱过戏,去年剧团在这个村唱完戏后,村民说:“还是咱泽州的戏好,明年还来我们村唱吧!”

名演员,演名戏。晋城市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名演员,打造名戏,对上党梆子重点剧目从立项、剧本创作、编排给予全方位支持;为培养上党梆子人才,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免费“戏曲班”,成立了多家“上党梆子传习工作室”;市里拿出350万元鼓励文化惠民演出,各县区也将演出团体所需经费单列,并根据各家情况对下乡演出作了补偿。市梆子团和市歌舞团采用3+2模式(3场戏曲+2场综艺),以乡镇所在地(或中心村、文化名村、舞台设施好的村等)为演出地点,最大效率的惠及周边群众。“文化低保”主要面向基层贫困村演出。通过采取多种这些过硬措施,推动了全市戏曲文化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名演员,推出一批好剧本好剧目。张爱珍、张保平、吴婉芝、杜建平、陈素琴等5人荣获中国戏曲“梅花奖”,创作推出《长平绣娘》、《赵树理》、《西沟女儿》、《太行娘亲》、《郝经》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剧目。阳城上党梆子戏《小院春光》闪亮央视戏曲频道。去年12月29日,继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参加联唱演出后,晋城上党梆子再次登上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舞台,上党梆子小剧种,从全国348个剧种中脱颖而出,连续两次走进国家大剧场。

“我爱上党戏”,老百姓过了一把唱戏瘾

晋城电视台公共频道有一档晚8点开播的收视率非常高的节目叫“我爱上党戏”,节目从2010开播,至今已经播出了400多期,节目由刚开播时的两周一期,2014年改为每周一期,仍然满足不了广大戏迷的要求。

为何出现“上党戏曲热”?晋城电视台公共频道副总监、“我爱上党戏”栏目制片人赵慧云说:“一是节目非常接地气,二是每期都有新内容。我们根据新时代的新情况,先后推出‘美丽乡村行’、‘中国文明乡镇行’等内容的节目。城乡百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了,就想登上舞台过一把唱戏瘾。从2006年戏迷自发组织成立市戏迷协会始,全市已经涌现出大小戏迷协会上百家,县里乡镇有戏迷协会,文化生活丰富的社区也成立了戏迷协会,会员已经达到几万人。在沁水县加丰镇海选时认识了一位60出头的掌鞋师傅,他只要打听着我们去了沁水海选,就放下生活赶到现场观看演出。他已经两次参加我们的上党梆子演唱比赛了。有年我在电视台演播厅碰见这位师傅,问他今天没出摊?他告诉我说没有出,花了二十元买的车票,专门来看演出的。”据了解,全市广大戏迷中,不仅仅有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更成长起一批新一代戏迷,可以说,戏迷上有70、80的老大爷老奶奶,下有30多岁年轻人。

杨洼社区戏迷协会是众多协会中较有影响的基层协会,会员有上百人,他们每周都要排练上党梆子戏二至三次,他们中有20多人参加过“我爱上党梆”比赛。大阳镇有位84岁的老大爷,从2014年始年年要求参加“我爱上党戏”比赛。2015年“我爱上党戏”在大阳海选时,作为特邀群众演员,邀请老大爷上台过了一把唱戏瘾,了却了他们心愿。曾在陵川县盲人曲艺队工作的女孩子郭小云,参加2016年的上党梆子戏曲比赛时,唱的是“皮秀英打虎”和“姐妹易嫁”选段,她以其清亮的嗓音,征服了台下的观众。

李平是陵川县礼义镇一煤矿的保安。他会唱生角戏,会打鼓板,会吹唢呐。2015年参加比赛后,在当地有了名气,便自己组建了“李平艺术团”。现在他走乡串户服务当地百姓,生意十分红火。像李平这样通过比赛和自己努力,走上专业演艺道路的戏迷在晋城不在少数。2014年“我爱上党戏”比赛的冠军获得者都慧鸣,当年就被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选中,参加了这个栏目的节目录制。张俊峰原是高平河西镇一位普通农民,参赛有名气后,自己组建了泽州康新艺术团。牛海荣,原来是一位家庭妇女,现在也到康新艺术团从事专业演出了。

这档以广大群众为主体的大型电视系列节目,真正让农民和名家同台共演,让上党戏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带着新时代的文明气息,带着浓浓的乡情,走进了山庄窝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文化+”,全域旅游有了底蕴深厚的戏曲元素

春节、元宵节是访亲看友的好时机,也是休闲旅游的黄金季节。晋城市安排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中,戏曲文化占到了相当的比例。2018春节戏曲晚会、第十三届“凤鸣春晓--赵树理戏剧奖”优秀剧目展演、周末大剧场、上党梆子戏剧展演、沁水首届小剧小品小戏展演等等,为城乡百姓精心准备了一道道“大餐”。各旅游景点区、美丽乡村也将戏曲元素嫁接到文化活动和庙会中,提升景点的文化活动质量。

这种现象,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沂旸风趣地称之为“文化+”现象。他解释说:“文化+”的发展理念,就是注重文化传承创新,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依托丰富的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等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为文化元素,以旅游为平台,以景区、景点和乡镇文化活动为载体,文化与旅游要素深度融合。

今年2月3日,大阳古镇景区试营业启动仪式在景区的贯利阁广场隆重举行。在开门仪式上,以上党梆子戏剧《阳阿燕舞》片段和情节改编的大型情景剧《飞燕省亲》华丽亮相。情景剧中演员们整齐的服装、强大的阵容、宏观的场面,立刻在当地引起轰动。《飞燕省亲》讲述的一个历史故事:公元前16年,西汉成帝永始年间,皇后赵飞燕回到故里阳阿侯国省亲,在和阳阿公主家中的舞女即兴起舞时,汉成帝派人来到阳阿侯国进行赏赐,命赵飞燕回宫传阳阿歌舞于天下百姓。《飞燕省亲》成为皇城相府景区开城门仪式之后,晋城又一个著名的实景演出!

以上党梆子戏剧为平台,以晋城的历史文化人物陈廷敬、王国光、郝经、杨继宗、赵飞燕、赵树理等名人故事为素材,编排出精品戏剧,以政府购买文化活动的方式,到景区景点及美丽乡村进行演出,助推文化旅游活动。演绎的戏曲节目成为景区最具吸引力的要素。广大旅客在享受公共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宣传和旅游品牌效应,提高了晋城旅游景区景点和美丽乡村的知名度,皇城相府、大阳古镇、上庄古城、李寨风景区等一批景点,借助以戏曲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的推介而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