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平遥纱阁戏人:生末净旦丑俱全 唱念做打齐开演

2017-05-20 发表|来源:中华网文化|作者:佚名
平遥纱阁戏人:生末净旦丑俱全 唱念做打齐开演

一百多年前,在山西平遥古城内,一个名叫许立廷的人掌握着一项绝活,普通的纸经他的手能变幻出鲜活生动的戏曲小人儿,将这些栩栩如生的小人儿放置在舞台造型的木阁内,挂上碧纱罩,便活脱脱成一场场即将开幕的戏曲演出。本着对这些精致小物的喜爱,当地人常唤其“纱阁人人”,简称纱阁。

 

一阁一戏,一戏一场,纱阁戏人的文化渊源,与宋代以后民间丧葬礼仪中的纸扎明器传承有关,与元代杂剧的空前兴盛有关,也与明清时期民间祈子风俗有关,更与平遥晋商大都会的商贸习俗有关。

平遥纱阁戏人:生末净旦丑俱全 唱念做打齐开演

明清时,平遥是商贾云集之地,当地的纸扎业因丧葬习俗中的攀比之风而兴盛,加上晋商与戏剧票友的推波助澜,纱阁戏人逐渐成为当地的一道文化景观。

平遥古城街衢中心的市楼成为展出纱阁戏人的重要场所。市楼底层的平台廊柱间就是展出纱阁戏人的地方,廊柱四周恰好摆放36阁戏人。元宵节期间供人观赏,节后便存放入市楼内。过去当地有新婚夫妇买灯祈子风俗,把蜡烛点燃置放于纱阁前进行许愿、还愿。民间百姓遇有新丧之事,租来几阁纱人放在灵棚两侧,既表达了对先人的安慰,也反映了对民间戏曲的爱好。

平遥纱阁戏人:生末净旦丑俱全 唱念做打齐开演

所谓“纱”,是用纸或泥加工成的专用材料,“阁”则是陈设戏人的小木阁房子。每阁3-4个戏剧人物造型,择戏剧中精彩场面,展现刹那间的剧情。展示内容,多取材于当时百姓熟知的晋剧、京剧、昆曲舞台上的传统剧目,如《八义图》、《鸿门宴》《岳飞北征》、《白蛇传》等。

平遥纱阁戏人:生末净旦丑俱全 唱念做打齐开演

戏人为整个纱阁之灵魂,所用材料因地制宜,方便可取,先用秸秆、谷草根据剧情需要扎成人形骨架,用铁丝或麻线扎牢,固定在木阁底板上。再用当地的红胶泥塑成头与手足,安插在骨架适当位置。头部与足部由石膏模子成型,然后根据剧情需要修改人物表情,待阴干之后施行涂色化妆。

平遥纱阁戏人:生末净旦丑俱全 唱念做打齐开演

裹纸是制作戏人中最精细的一道工序,麻纸或草纸既廉价又柔韧,是包裹戏人的极佳材料,不同姿态的形体全靠草纸裹紧后展示。基本形状完成后,要用胶水刷透、晾干,以保持年久。

戏人的最外一层用洒金宣纸精心裹粘,服饰的褶皱层次与轻纱般的质感,全凭艺人的匠心与使用材料的技艺。戏人的最后装饰还要经过画脸谱、贴头饰、戴服饰三道工序,主要的工作是上色和贴花。

平遥纱阁戏人:生末净旦丑俱全 唱念做打齐开演

脸谱直接画在脸上,贴花要先在宣纸上画各种图案后剪下粘贴,头饰用草纸制成帽、盔、额巾之类后上色、贴花、簪花而成。制成的戏人,生末净旦丑俱全,个个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光彩照人,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平遥纱阁戏人:生末净旦丑俱全 唱念做打齐开演
 

木阁形制规范,前额装饰雀替,以装成戏台模样。木阁顶部与底部木板前方刻有凹槽,设有锁钥,展出完毕可以插板锁闭。隔断包括纱阁后壁与左右题壁,后壁是戏台前后台的分界,多采用三折七屏形式,省略了上下场门。后壁中间上方挂着题写剧名的横额,七条屏间绘有山石花鸟,书有劝世联文。左右题壁都有题记,或为格言或为诗歌,末尾署以店铺名或年月。虽然每一阁展示的都只是戏剧中的一幕,但阁阁都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平遥纱阁戏人:生末净旦丑俱全 唱念做打齐开演

随着纸扎行业的衰落以及现代人对传统戏曲知识的缺失,纱阁戏人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为抢救和保护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平遥县集结漆器、雕塑、书画、剪纸、脸谱、灯艺和戏曲、民俗研究等众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对现存的28阁纱阁戏人进行整体复制,整理复原遗失的另外8阁,对传统工艺和制作流程进行全程数字化记录保护,并对纱阁戏人文化元素进行研究形成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