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山西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革新盔饰制作一炮走红

2017-07-03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钟 合

刘清河,“90后”大学生村官,2012年,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做实事、创事业的梦想来到山西长治市沁县杨安乡南沟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在村里走访中,他发现村民手工活做得非常好,从小喜欢戏曲的他,突然萌生了把创业和爱好结合起来的想法。2013年1月,刘清河克服困难,自筹资金成立了清韵盔饰生产专业合作社。

做盔饰可是个精细活,也是体力活。从打袼褙儿到剔样子,从沥粉到贴金再到点翠,必须用心做好每一步,绝不允许有一点瑕疵。刘清河凭着严谨、细致的态度,合作社定制的盔饰很快被大家所接受,还有了好多的回头客。

“做盔头不仅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把老手艺传承下去,还能通过手工业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刘清河说,他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了三项盔头制作工艺,而且他心里还一直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梨园梦”——把山西本土、带有晋文化的戏曲盔饰和服饰挖掘出来,把盔头制作发展成一个有底气的文化产业。

如何解决销售问题?刘清河刚开始靠自己结识的一些戏曲朋友来推销,但效果不佳。随后自己尝试着开微店,上微博,实名@一些戏曲名家,用关注、分享的方式来推广。网络的力量真让人惊奇,他的作品很快得到好多人点赞。第一个订单,就是上海戏校的学生通过微博发出的,由于盔饰做工精细、漂亮,一炮而红。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渐渐多了起来,乡亲们的收入也得到了保障。截至目前,刘清河带领村民已经整理完成了中华戏曲盔饰样片211套,设计制作改良盔饰96套,复制还原已失传盔饰23套,改革盔饰制作工艺5项,创新盔饰制作工艺2项,成为国内盔饰界最年轻、最精良的一支团队。

刘清河经过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创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