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如此让位,赞!

2017-09-0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张 凡
配图

山西省太原市府东街101号有过如此多的前身:1000多年前的晋文公重耳庙,北宋朝廷帅府衙门,明清两代巡抚衙门,民国督军府,到新中国成立后固定为省政府驻地。这个有着浓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建筑,如今要掀开新的一页,由行政中心转为山西晋商博物馆。

闻听消息的太原市民纷纷围拢而来。留传最广的是一张这样的合影:山西省政府秘书长王纯把一张“督军府旧址交接证书”郑重地交到了太原市市长耿彦波手中,山西省文物局局长雷建国等人在一旁见证了这一时刻。历史会记住这张照片,因为一个省的行政中心让位于文化历史的建构事业,对于重塑山西的文化形象意义重大。

1986年,督军府旧址成为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里边办公的机关当年并没有迁退出来。2004年,山西省政府为了拉动太原市南城的发展,将山西省政府搬迁计划列入《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但对于这一旧址如何再利用,意见出现分歧:是像青岛政府旧址一样建成博物馆,还是像长春、昆明政府旧址一样建成商业中心,一时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搬迁计划一波三折。

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曾说:“地标建筑的意义在于,它是可以与人们心灵共鸣、标注人们记忆中的建筑。”督军府之于山西堪称一个地标建筑,延续千年而来,见证了太多的风云变迁:晋文公复国的故事,潘美与杨家将的恩怨,阎锡山的浮沉,进山楼、渊毅堂、玉堂春里发生过多少历史事件……这些由特定时代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正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不容或缺的气质所在。

人们常说,五千年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炎帝农耕文化、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等,都是山西的历史文化特色。近年来,山西因煤而兴,一煤独大,给山西带来财富之余,也使表里山河不堪重负,政治生态一塌糊涂。在经济低迷,政商关系进入低谷之际,人们常会将历史上辉煌一时的晋商和这一代的煤商相对照,寻找二者之间在财富积累、商业模式、价值传承等各方面的差异。

有学者认为,督军府旧址有上千年历史,和活跃于明清时期的晋商文化没有直接关联,将两者扯在一起略显“违和”。其实,如果分析昔日晋商辉煌至没落之原因,正视今日山西政商关系之成败,可以为重塑山西之经济、文化提供最好范本。一个好的历史建筑,既要承载讲述历史故事的使命,也应成为人们理解文化演进的一个窗口。这里既有我们的荣光和辉煌,也应有我们的耻辱和反思。我们赞成将其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公共文化场所,人们可以在此观赏传统建筑,聆听历史人物的故事,也可以从荣辱兴衰中领悟社会演变的规律。所以,将山西省政府旧址让位于作为城市文明符号的文博馆,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进步。

千百年来只有政府高级官员出入的办公场所,在许多百姓眼中还是一个神秘之地。像山西省政府机关迁移、旧址让位于文博馆这样的事情越多越好,这体现出城市主政者们放宽视界,着眼于未来百年中城市发展的文化新方向。那些深藏在红墙绿树中的历史建筑,也不妨以文化的名义发挥更为有效的功用,不仅成为市民们深入历史的场域,更应成为一座座城市崭新的独特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