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祥:一辈子写了30多部戏
2017-09-13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范利明
这是一个挚爱编剧事业、数十年如一日、迄今仍废寝忘食忙于写戏的古稀老人的故事。他笔下的一部部戏,通过舞台、银幕、荧屏、刊物,感动了无数受众
〖核心提示〗
我省这位有名的剧作家用数十年的心血,以一部又一部的剧本助力一个个戏剧院团,成就了一个个名角。他的舞台剧《佘赛花》《斩花堂》《母亲》还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发行。他在半个多世纪内,创作了大小剧本30多个,而且成活率很高。可以说,张宝祥先生在他钟爱的编剧事业中,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抒怀。
半个世纪献身编剧事业
用张宝祥自己的话说,他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一辈子甘为‘写戏匠’,不间断,不改行,不跳槽,坚守戏剧创作50余年。身在基层,为基层剧团写戏,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责尽力,为弘扬山西本土文化尽责尽力,为活跃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尽责尽力”。
年逾古稀的张宝祥1962年毕业于山西艺术学院戏剧系。倏忽而过的半个多世纪,张宝祥过的是“白+黑”“5+2”的生活,点灯熬夜已是常态。他的日程里没有双休日,连单休也保证不了,不是在写戏,就是在构思下一部戏。就在其9月初接受采访期间,还在马不停蹄地赶写一部戏。他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晋东南的文化单位工作,退休于山西省上党戏剧院副院长任上。他是业务型干部,编剧的事儿一日都不曾放下。曾任山西省文化厅厅长、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曲润海先生说起张宝祥时,是那样的激动,真心为他点赞。他说张宝祥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半个多世纪创作了大小剧本30多个,而且成活率很高,绝大多数剧本由省、市、县各级剧团演出,并且参加全省戏剧调演、进京调演、展演。《佘赛花》《斩花堂》《母亲》还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了戏曲艺术片。1986年,省文化厅举行全省戏曲青年团调演,当时的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演了5个小戏,在强手如林的竞赛中,该团成为整体最突出的一家,省文化厅专门给他们颁发了一面奖旗。5个戏中的《收书》《借粮》《还印》3个剧本皆出自张宝祥之手。1988年,张宝祥又以新编历史剧《两地家书》在山西省上党梆子调演中一举夺冠。1991年,主演《借粮》的吴国华进京演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同年,主演《两地家书》的张爱珍进京演出,也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成功的剧本成就了剧种和名角的辉煌。
作为文化官员并在业内口碑甚佳的曲老,几十年来一直关注着像张宝祥这样的得力干将,对其十分熟稔。笔者不便过多地打扰正在创作的张宝祥先生本人,便找曲老讲张宝祥的故事。说到和戏相关的人和事,尤其是事关家乡山西的,曲老如数家珍,无私分享。他说:“现在戏曲剧本创作环境堪忧,写剧本的人越来越少,张宝祥能够坚持数十年,平均一年一个,实在是难能可贵。”张宝祥又是一位“三并举”的剧作家。他从写现实生活的戏开始,第一个大型现代戏是表现抗战题材的《磐石岭》,以后是《骏马岭》《走出大山》《赵树理》,而且《赵树理》参加了省内外不少演出活动,获得的奖励也不少,但他并不标榜自己写现代戏“压倒一切”。他还写了不少历史戏,如《两地家书》《佘赛花》《收书》《斩花堂》《吴起平乱》《素兰告官》《千秋长平》《陈廷敬》《铁汉公薛瑄》等。看得出来,他写的历史题材戏数量最大。尽管如此,他也没有不屑于改编,《借粮》《还印》他就明确地标明是“改编古装小戏”。
曲老说“三并举”的剧目方针是过去根据周总理的意见加以完善提出来的,适合中国戏曲剧团演出状况和生存状况。编演现代戏始终是大力提倡的,但只演现代戏的剧团全国很少,除了河南豫剧三团和山西临猗眉户剧团外,再没有听说过。而广大的县市剧团,则主要上演传统戏和被观众接受的新编古代戏,数量更大的民间职业剧团,更是如此。如果只演现代戏或新编古代戏,剧团很难生存下去。长期生活在基层的剧作家是深知这种情况的,所以张宝祥在创作现代戏和古装戏的同时,也做了许多改编的工作。中国戏曲原本是平民艺术,追求雅俗共赏,俗的成分大,创作者好多是无名氏。一方面敢于大胆地想象虚构、移花接木,故事离奇曲折,甚受平民百姓欢迎。另一方面,又由于要应付不停的演出,有不少是应急之作,写法老套,文笔也相对粗糙。因此,当下剧团上演传统剧目就迫切需要有人来改编那些有改编价值的传统剧目。张宝祥为满足地方剧团的这种需求作出了可贵的努力。
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
张宝祥有句口头禅“深入基层接地气,与时俱进不落伍”。上党梆子《西沟女儿》的创作和问世就是张宝祥与基层剧团合作完成的。提起申纪兰来,在全省乃至全国有极高的知名度。她是全国唯一连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巾帼英雄,功绩昭昭。可她的光辉事迹在舞台上却是个空白。“不是不想写,而是太想写,又太难写了。”张宝祥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省许多作家和编剧就将申纪兰事迹列入创作计划。1973年,张宝祥从武乡县剧团正式调入晋东南地区创作组,从事专职剧本创作,彼时就开始酝酿将申纪兰的事迹写成上党梆子现代戏。他去西沟多次,感到题材十分棘手。难点不外乎三:申纪兰的人生跨度大,经历纷繁,取舍难度大,如果用一人一事的传统写法,剧情集中了,人物会显得单薄;故事讲不精彩,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是一个塑造时代楷模,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正剧,要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的高度统一,难度很大。2009年,我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创作重点剧目启动,张宝祥再赴西沟采风。看到西沟的巨变,看到乡亲们是那样爱戴申纪兰。聆听申纪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申纪兰。”张宝祥心绪难平,创作冲动十分强烈。这年,酝酿了多年的上党梆子现代戏《西沟女儿》终于出炉并很快搬上舞台。当时的省文化厅领导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夸“这台戏编得好”。《中国戏剧》主编庚续华说,《西沟女儿》尝试用人物传记的戏剧形式讲故事,情节别致,线索清晰,浑然一体,是一种大胆的突破。全剧每一幕都是申纪兰人生的节点、闪光点。没有响亮的口号,没有长篇说教,有着的是申纪兰的可敬、可亲、可学。
张宝祥在创作现代戏《走出大山》《一撇一捺》时同样是多次住在基层深入生活,亲身感受创作题材中的人和事,有的戏的主题乃至细节都是从深入生活的积累中提炼出来的。他感慨地说:“要想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剧本,就得下笨功夫,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写戏不同于写小说,剧本要在舞台上演出来才算成活,演出来还不算完事,仍要倾听八方意见,反复修改提高。”业内有权威人士认为戏曲艺术是全民的,体现了最为广泛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成为从官场到文苑到市井到乡村均有爱好者的艺术。因此说评判一个剧本的好坏,应该是在舞台上,而不是在书房中。能够长盛不衰演出的戏,不仅融诗、词、说唱文学于一炉,还要受到表演上唱、念、做、打诸因素的直接影响。戏曲在某种程度上是编剧、演员和观众的“集体创作”,所以说,写戏之初,要充分考虑到戏剧的“实践性”“现场性”。张宝祥的剧本之所以成活率高,就是因为其在创作之初,就想到了剧团演员,想到了广大观众的需求。
他写的廉政剧目耀眼全国
今年5月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由张宝祥编剧、山西省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京剧《陈廷敬》在南艺实验剧场倾情上演。这是山西省京剧院自2001年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来南京演出后,时隔16年与南京的再次相约。其间,全国34个京剧表演团体的29台剧目、5台武戏折子戏专场和两台祝贺演出剧目陆续登台。此前,经过严格的申报、评选和公示,山西省京剧院创排的《陈廷敬》成功入选。该剧全面展示了陈廷敬的廉吏形象,在“清贫耐得始做官,修德立志先守廉”等朗朗动听、气势恢弘的唱腔与音乐旋律中,观众由衷鼓掌,看得出不仅是对该剧艺术之精湛的肯定,还有对清廉为官者形象的爱戴。
9月8日至10月9日,江苏省文化厅拟举办第三届精彩江苏艺术展演月活动,山西省京剧院的京剧《陈廷敬》和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晋剧《布衣于成龙》将参加其中的祝贺剧目展演,再次彰显山西的廉政文化,展示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廉政戏似乎是张宝祥的一个爱好。由长治市豫剧团演出的现代戏《母亲》,以村民李菊英与工人贺志刚的再婚家庭发生纷争展开剧情,以贺金香利用会计职权挪用公款到服刑悔过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反腐倡廉、公民守法的亲情故事。这是一部思想深刻、好听好看的廉政大戏。舞台剧获得好评之后,又拍摄成戏曲电影,发行全国,颇受欢迎。
6月22日,由万荣县蒲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铁汉公薛瑄》在运城市盐湖会堂成功首演。薛瑄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其事迹广为流传。该剧是万荣县廉政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之一。演出中,出自张宝祥笔下的感人剧情和精彩唱段以及大气恢弘的舞美设计和演员的精湛演技,博得了现场观众阵阵喝彩。此剧还参加了我省首届艺术节,刚刚于8月25日、26日在太原南宫剧场与省城观众见面,也是备受好评。
〖相关链接〗
张宝祥微档案
张宝祥,1945年生,辽宁铁岭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他1962年毕业于山西艺术学院戏剧系。曾在晋东南地区创作组、文联、文化局任创作员及山西省上党戏剧院副院长。其创作的上党梆子《赵树理》获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调演二等奖、山西省戏剧杏花大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其创作的上党梆子《西沟女儿》获全国优秀剧目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其新编历史剧《千秋长平》获中国戏曲学会奖。其创作的山东枣梆《走出大山》获山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其创作的上党梆子《一撇一捺》与太谷秧歌《孟母三迁》均获山西省优秀新创作剧目奖。其创作的京剧《陈廷敬》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