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韩再芬:互联网直播代替不了戏曲的独特表现形式
2018-03-09 发表|来源:新浪安徽|作者:一鸣
主持人:今年您的议案是什么呢?
韩再芬:今年关注的是文化发展的市场化问题,所以就提了一个文化产业促进法,希望尽快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来更好地规范我们的文化市场。因为当文化进入到市场同步竞争的时候,它一定是要有法可依,否则文化发展越快,就越容易跑偏。
主持人:您觉得这两年黄梅戏的发展跟您预期的一样吗?
韩再芬:自从习总书记召开文艺座谈会以后,也就意味着我们这个国家在文化自信这上面,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通过几年的实施,也有了一定的成效,至少是一个大方向上的改变。现在人们开始慢慢地认知,中国5000年的文化里面,也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要存留下来的,而且值得我们现在继续弘扬和发展的。但这个需要通过时间去慢慢的去淘洗,优胜劣汰。
主持人:最近这几年您在这个传承上黄梅戏的传承上做了哪些事情?
韩再芬:这些年做了很多有利于这个戏曲的发展的事情,特别重要的是坚守在黄梅戏的故乡,根植于黄梅戏的故乡,然后使得黄梅戏在这一片土地上面能够形成一个自己的自然生态链,然后就是我们要努力去跟时代接轨,努力把黄梅戏这样的传统文化跟现当代结合得更好,使得黄梅戏这样的一个剧种能够发扬光大。
主持人:您对于“戏曲进校园”这件事怎么看?
韩再芬:我觉得是这样,术业有专攻,各行各业它的承载能量也是有限的。不能说要做一件事情,让所有的人都向着一个方向去,这也没有必要。你突然间一下子要铺天盖地的让所有的学校都要学习这个东西,师资力量当然是来不及的。政府要强调这个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也没有必要这么铺天盖地地去做这件事情。
主持人: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您既是这个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也是黄梅戏文化的传播者,那么,您是怎样看待黄梅戏国际化的问题的?
韩再芬:这些年我们其实出国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比方说上次去俄罗斯圣彼得堡,当时表演的剧场大概有一千多人,当时就坐得满满当当的,都是外国人,我们只是给他们翻译了一个故事的梗概,他们就能够两个多小时,非常安静地坐在那里欣赏,然后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就说明他们也非常关注我们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看完以后应该也是非常喜欢。就是这种文化的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也让黄梅戏这个剧种慢慢与国际接轨。
主持人:现在很多传统行业都在尝试互联网化,那么,您认为处在互联网时代之中的戏剧是否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化?
韩再芬:戏曲我觉得它有一点不同,因为它是活体文化,、它必须是在舞台上,实现人与人交流和互动的一个戏剧形式。也就是说在一个剧场,同样一个空间,台下的观众和舞台上的演员他们是一体的,是可以共情的。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于戏剧,它可以做到的是让相关的演出信息能够传播得更快,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但是它绝对代替不了戏曲在舞台上的独特表现形式,比如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