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电影《村戏》:没有一位职业演员 民营晋剧团挑了大梁

2018-03-1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庄从周
 
 

其实郑大圣的《村戏》此前在上海放映过多次,但像前天上海影城如此大规模的千人点映场还是颇为罕见。这部拍摄于2015年年底的影片,杀青至今多年,只有极少数的观众有缘和它相见。豆瓣上标注“看过”的观众才1400多人。如今这部电影开启了百城点映的模式,用郑大圣的话来说,希望打通电影和观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当天放映结束后,郑大圣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到这部《村戏》,他依然有说不完的话和值得好好述说的回忆。

没有一位职业演员民营晋剧团挑了大梁

《村戏》的故事来自于《贾大山小说精品集》中的三篇《村戏》、《花生》和《老路》,郑大圣截取了其中的一些片段,并进行了自己的再度创作。这是一部有着黑色幽默基调、有些荒诞、有些悲凉的影片,故事里的角色几乎每一个都极富张力,尤其是里面村支书和疯子的扮演者。

郑大圣透露,开拍影片时,他就想好了,不用任何一个职业演员,明星更是不考虑。“演地地道道的农民,那些明星怎么演得了呢?”郑大圣就到河北井陉附近,希望能碰碰运气。他辗转河北省近九个县寻找理想中的剧团,直到遇上了井陉路德晋剧团,一个民营的小戏班子。

那个团里每一位成员似乎都像给这台戏量身定做的一样,郑大圣表示,这批演员从团长到演员,彼此熟悉,对当地村落的生活习惯很了解,讲得一口方言,都符合他心中的演员形象。就是这么简单,郑大圣把这部影片的命运交给了这个民营晋剧团。

事实也证明,这些演员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郑大圣甚至很感动于“疯子”的扮演者李志兵,正是他剧魂一般的表现盘活了整部电影。

从龟丞相到钟馗苦练一个月为一场戏

前面所提到的李志兵在晋剧团里演的一直是丑角,拿手戏是龙王宫里的龟丞相。而在《村戏》里,最华彩的一段莫过于疯子演的那出《钟馗打鬼》,但戏曲行当里,那个角色是花脸。从来没有演过花脸的李志兵就跟着团里其他几位学,而为了戏里短短几分钟的身段戏,他足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郑大圣回忆称,李志兵演了一辈子的丑角,身体有了肌肉的记忆,一时半会儿的确很难改过来。在那一个月的时间里,郑大圣坦言,李志兵有点“入魔”了。开拍时没有他戏的时候,总见他一个人在墙角呢喃,团里的几位同事都过来提醒大圣,“导演,你看看李志兵啊,他状态不太对。”

甚至有一次,大冬天拍摄,屋外很冷,郑大圣想让候场的李志兵去屋里先暖和暖和。“他一口回绝我,说要的就是那种哆嗦的状态,宁愿在屋外冻着。”这个时候,郑大圣才明白,李志兵不是职业演员,但他有一套自己的表演体系。那种“上身入心”的状态让郑大圣着实感动。

而整部戏的最后一场,疯子在吉普车里哭着喊自己逝去女儿的名字,李志兵演了八遍,他哭了八遍,现场的场记也跟着哭了好几遍,“李老师的表演击中了好多人,当时在监视器旁边的我,边在场记单上记边哭,这比在电影银幕上看更真实,你会觉得疯子是真实存在的,你是真的为他而难过,为他心痛。”

打通与观众最后一公里艺术电影有了新模式

虽然《村戏》的拍摄在筹备资金等方面让郑大圣觉得是一个十足的幸运儿,但真到了放映的阶段,难题随之而来。郑大圣坦言,《村戏》不是那种可以一下子放到市场上,就随其自生自灭的电影。他比喻道,就像公交和地铁的“最后一公里”,《村戏》也需要打通观众和电影的“最后一公里”。

接受采访时,郑大圣坦言,自己拍了一部集齐四个不卖座要素的作品(黑白影像+无明星阵容+农村题材+方言表达),但他很任性地坚持了下来。而在和观众的交流、沟通中,他也发现,其实很多人愿意代入到影片中的时代里去,去感受片中人物的无奈和辛酸。

“我希望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上映,而是可以进行一些艺术电影发行模式的探索。”郑大圣认为,无论针对文艺片很有经验的宣发方也好、艺术院线也好,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艺术电影“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你的拷贝到了影院以后,没有人能把这最后一公里跨越了,那是盲投、粗线条的,谁会来进这个厅来看这个海报里的电影,传统的发行方式是不管了、没法管。”郑大圣说,如今,有了百城点映、众筹观影等新形态的出现,更多的观众看到了《村戏》,他们也在自发推荐给更多的人,这样的模式对于艺术电影来说无疑是良性的、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