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探秘戏曲之乡 ——走进尧都河西东羊村元代古戏台

2019-01-16 发表|来源:临汾日报|作者:贾永安

骑行穿越横贯南北的高铁桥下,途经20世纪临汾著名的水利工程——七一渠,最终,我抵达了大戏台所在地东羊村。

一进村口,道路两侧整齐的松柏好像知道我的意图似的,夹道欢迎我的到来。功能齐全的村文化广场、环境优雅的东羊小学、村民漂亮的二层楼房,都显示着该村不俗的经济文化实力!远远望去,一棵高大壮硕的树干矗立在路边。在它的北边,一座檐角明显高挑的古建筑,掩映在红墙绿柳的包围之中,这,便是我心中思念已久的东羊元代戏台了!有民谣:“土门的泊池羊舍的楼,东羊的戏台数了头”,可见它的影响非同一般。

由于庙宇南门关着,我便来到了东门,很不凑巧,也是铁将军站岗——门锁着!我就近询问小卖店的美女老板,她说,看门的陶师傅也许回家吃饭去了,大约得一两个小时。等候的档口儿,我来到广场南边的一棵被铁栏杆焊封起来的皂角树下。粗大的树干斜立着,枯黄的树叶几近落完,我端详着挂满树枝的一串串咖啡色的皂角,心里想着这棵树至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仔细一看,它的树心已经空了,全仰仗着坚硬的外壳支撑了这么几百年。随手在树下捡了三五个随风摇落的皂角,放进兜里,权且当作我这次东羊之行的纪念物吧!

这时,一位七旬老人走出门来,见我眼生,便上前搭话。弄清原委后,老人直接说:“不用等了,你去陶师傅家找他……”并指明了方位。道谢后,我沿着指引来到了陶家,也是不凑巧,陶家大嫂说他去河东浇地去了,立马打手机帮我联系。电话那头儿,陶师傅回话说干完活了,正往家赶着。

陶师傅进院,听我说明来意后,推起自行车说:“咱们先去看吧!”我连忙劝阻,让他先吃饭。他笑呵呵地说:“不碍事!让她做面,我不吃饺子。”无奈之下,我只得讪讪地随他而去。

待陶师傅一打开大门,我就迫不及待地奔向古戏台。只见它的基座高一米五上下,台边全部是用条形石块砌成,东墙上镶嵌有一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土庙”字样的石刻小碑,跟前还立有一块1986年修复的“梨园芳踪”石碑。戏台坐南朝北,建筑呈正方形,系十字歇山顶。其东、南、西三面围墙封闭,舞台面北而开,东西墙头是两根雕花描图的正方大石柱支撑,从戏台前立柱上刻着的“至正五年本村石匠王且王”字样推测,戏台应当建于1345年,属于元代后期;整个舞台只有一个演出区,屋顶结构与王曲村的极其相似,可谓精美绝伦,繁密三跳式斗拱,系“八卦攒顶”藻井,故称八卦亭。舞台中央的南边墙体上有一副髯公钟馗麒麟威武戏耍的图画做背景(又有“麒麟送子”之说),图画左边靠上的地方有一个墙皮掉落的破洞,非常惋惜;舞台中央的上方,悬挂有一块蓝底金字的匾牌,上书“古台生辉”四个大字,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张一先生于1986年题写的。

这个舞台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一股展翅欲飞的恢宏气势。据说,祖师爷鲁班听说这里建乐亭,赶紧下界给他的传人密授搭建藻井的八卦秘笈,建造师曾夸海口:“此乐亭天下第一,后人翻建时,人若比我强,外加一根梁;人若不如我,拆下搭不上。”后世在翻建时,果然不能恢复原样,无奈之下,只好去掉几根斗拱才勉强合顶,使之充满了神秘浪漫的色彩。陶师傅介绍,戏台在元代后期始建,至正五年重葺,这里每年都会有很多学者和外地游客前来参观。

与王曲村的元代戏台相比,东羊村的元代戏台面积、功能等少了许多,但两者各有所长,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现存保留完好的国宝级戏曲瑰宝。

据范老先生讲,王曲村和东羊村这两座戏台是元代师徒两人分工而建的,王曲村的戏台是师傅所建,东羊村的乃是徒弟所为。老先生还说,当年人家东羊村上边有人做大官,为本村争取到很多名号,所以,名气自然要比王曲村的大许多。

今日有幸探访了尧都区境内现存完好的两座元代大戏台,可以说收获颇丰!我既为家乡还有如此完美的戏曲瑰宝保留至今感到高兴,也为临汾“戏曲之乡”找到明证倍感自豪。可以想象,宋元时期,杂剧大师关汉卿就出自平阳府界,传统戏《三进士》就取材于汾河西部的帽儿刘村;无论宫廷科班,抑或民间草台戏班,我们故乡的戏曲活动当时该是多么的繁盛,这实在是世界戏曲史上可以大书特书的辉煌篇章。

尧都境内共有三座元代大戏台,除了今天见证的两座,还有一座年代更为久远的大戏台——魏村镇牛王庙戏台。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年,后因地震屡次重修。尧都境内的这三座元代大戏台,承载了华夏民族多少历史故事和美好记忆!我期待着,能够尽快成行,去一睹第三座元代大戏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