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徐棻艺术生涯70周年系列活动在四川成都举办

2019-05-10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郑荣健

用致敬接力,关注戏曲的现在与未来

著名剧作家 徐棻

川剧《马克白夫人》 《目连之母》 《欲海狂潮》 、滇剧《贵妇还乡》 、晋剧《烂柯山下》 ……5个剧目6场演出近日相继在成都锦江剧场、四川省川剧院剧场上演。它们都出自同一位剧作家之手,这位剧作家也是此次系列活动的“主角” ——现已86岁高龄、自1949年进入戏剧领域,积极守望戏剧、持续进行现代探索的著名剧作家徐棻。

由成都市川剧发展促进工作组、成都市文广旅游局、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主办的“笔吐玑珠心怀时代”徐棻艺术生涯70周年系列活动暨徐棻新著《舞台上下悲喜录——徐棻谈编剧》首发式近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活动期间还以徐棻作品为切入点,举办了“戏曲的现在与未来”座谈会。

1933年,徐棻出生于重庆, 1949年参军为演员兼创作员,1954年转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四川工作,后调入成都市川剧院,代表作品有川剧《死水微澜》 《欲海狂潮》 《田姐与庄周》 《尘埃落定》 《目连之母》 《马前泼水》 《马克白夫人》 ,话剧《辛亥潮》 ,舞剧《远山的花朵》 ,晋剧《烂柯山下》 ,滇剧《贵妇还乡》 ,昆剧《十面埋伏》 ,京剧《千古一人》等,并有长篇小说《苏东坡》 《成都辛亥潮》等。她的戏剧作品曾先后成就了两获梅花奖的演员2名、梅花奖演员6名、文华大奖演员3名和中国戏剧节各单项奖、上海“白玉兰表演奖”等众多奖项,助掖众多表演人才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徐棻先生是当代戏剧的重要创新人,也是最忠诚的守护人。 ”在此次“戏曲的现在与未来”座谈会上,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表示,徐棻的创作表面看似轻松,甚至荒诞,却在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感上,充盈着严肃深刻的价值评判,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观照。她在创新,同时更是在固守戏曲的道。她改造的是节奏,改造的是认知角度,重新诠释引起时代共鸣的价值观,从而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价值。陈彦说:“徐棻先生的作品尊重生命、尊重弱者甚至是失败者,尊重传统社会中的女性,肯定被世俗社会反复遮蔽却遮蔽不了的人性价值。我想,这是真正意义的现代意识。 ”

“徐棻老师说你不仅要演,不仅要导,还要写、要研究。如果说我的母亲给予了我生命,我觉得徐棻老师是给予了我艺术生命。 ”两获“梅花奖”的川剧表演艺术家田蔓莎,从演员成为戏曲导演,又走进戏曲学术领域成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她很感恩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有被她称为“香木头妈妈”的徐棻在背后帮助和鼓励。座谈会上,谢涛、陈巧茹、冯咏梅、李莎等受惠于徐棻创作的不同剧种“梅花奖”表演艺术家都亲切地称徐棻为“徐妈妈” ,并讲述了自己与徐棻交往的点点滴滴及从中获得的艺术感悟。

与会专家还对徐棻从艺70年来的创作成就、艺术特色、艺德艺品展开了深入研讨。“徐棻大姐70年的创作生涯,令我想起苏东坡游览赤壁时留下的诗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她不张扬、不显摆、不忽悠,很低调。她‘兴’在什么地方呢?兴在人格,兴在贡献,兴在创造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戏剧理论家薛若琳说。“徐棻老师70年的创作历程,个人的风格体现非常鲜明。她的作品有鲜明的人文意识、独特的审美高度、强烈的戏剧诗性和生动的舞台效果。 ”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表示。

改革开放后,徐棻的戏剧创作得到了充分发挥,她在总结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戏曲”创作。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戏剧理论家王安奎说:“在徐棻那里,探索戏曲不是一个过程、一个手段,而是一种精神。无论是对传统戏进行‘故事新编’还是对外国经典进行本土化创造,她都很好地结合诗情与哲理,作了全新的诠释。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表示,徐棻先生奉献给中国戏曲的数十部力作,饱含着她艺术人生的智慧与经验。她给我们呈现的戏曲形象,往往强调女性视角、现代立场、人性表达和民族审美。在她的创作中,我们看到了古典品质与现代创造的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