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文的魅力
2020-04-15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武国文

戏文,就是戏剧文字剧本。我说的是其中的部分内容——精彩的唱段和念白。就同唐诗宋词增广贤文,经典戏文也是人们喜爱并且常常随口吟诵的,而且因为有腔调在耳边回响,优美的词句更具动感,形象的表述、深刻的寓意非常耐人寻味。
剧本是戏剧的基础和灵魂。流传久远的优秀作品,内容既有工词隽句,又有俚语诙噱,都具有写意、抒情、诗化的美学特征,经典唱段,不说曲调唱腔角色形容,只那几句戏文就足够迷人了。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计挂帅上阵时唱到:“猛听的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他人。番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兵!”人人听了都如临其境,热血沸腾。
上世纪70年代,我10来岁,只有几部样板戏能从收音机和电唱机里听得到,电影也没有全看过,有的片段县里和村里的宣传队也排演,主要是从年画上认识角色,李玉和、铁梅、李奶奶、鸠山、王连举、喜儿、大春、杨白劳、黄世仁、穆仁之、杨子荣、少剑波、李勇奇、小常宝、座山雕、栾平、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胡传魁、刁德一、吴清华、洪长青、南霸天、柯湘、江水英、方海珍、严伟才等剧中人,正面的、反面的,栩栩如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人物都有几句精彩唱词,以或婉转流畅、或沉静凝重的西皮二黄唱出,韵味无穷。
几十年来,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世界的南北半球、四洋五洲,有几个中国人不会脱口道出一句“奶奶,您听我说”!唱出“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穿林海,跨雪原”“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文化回归百花齐放的春天,传统节目上演,戏剧舞台好戏连台。在家乡晋北怀仁的戏迷观众认为,晋剧(山西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属大戏,它们流行在山西中北部、内蒙古中部、陕西北部、河北西北部,耍孩儿、道情、秧歌等是地方小剧种,在周围几个县传唱。晋北剧种的演出剧目,除了为数不多的几部历史剧,和与地方关系密切的“杨家”戏,多数是歌功颂德、教化淳风、鞭暴赞良的生活戏,所谓“《打金枝》《骂金殿》《三娘教子》《牧羊卷》”等许多。
在这样连年反复的看戏生涯里,戏剧故事耳熟能详,经典段子妇孺皆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交谈中,即使是文盲,都会冷不丁冒出一句充满哲理的戏文来,表达思想恰如其分,让人刮目相看。有些戏文具有永久的现实意义,晋剧《打金枝》里的唱段“劝驸马”,被丁果仙、王爱爱、谢涛、栗桂莲、孙红丽等几代晋剧名家演绎的深入人心,它讲的道理符合公认的社会道德伦理,“你让他,他让你”“家家户户是一样的”,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和谐”家庭经典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打金枝》里汾阳王郭子仪有一句著名的念白:“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成为经典的祝福联语。其实,这是后来剧作家的安排,此联是唐代宗之后近千年才问世——明代嘉靖十一年,也就是1532年的状元——广东潮州林大钦的作品。
晋剧《杨八姐游春》里佘太君不畏皇权机智抗婚,“要彩礼”唱词脍炙人口,“我要上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七两黑烟八两琴音,火烧龙须三两六,搂粗的牛毛我要三根,雄鸡下的蛋我要八个,雪花儿晒干我要二斤”等别出心裁、不亢不卑,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
昆曲曲高和寡,但有很多戏文广为传颂,如《牡丹亭》词采艳丽而不繁缛,语言充满灵动之气,洋溢着诗情画意,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共鸣。
京剧经典当仁不让,吼一声“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正气凛然,唱一句“八月十五月光明”荡气回肠。《锁麟囊》长短句并用,妙文佳句字字珠玑,道出了深刻的人世机缘。一出《珠帘寨》使得长眠应县木塔旁边的后唐太祖李克用威名远扬,一段“夸太保”尽显自信豪情,“昔日有个三大贤”把三国英雄也演绎的更为形象。《玉堂春》“苏三离了洪洞县”悲情无限,一句“洪洞县里没好人”,更让大槐树的故乡名扬天下。
越剧、黄梅戏算得上影响较大的地方戏大家,同样与其戏文关系重大,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黄梅戏《天仙配》《刘巧儿》,天南地北的人们往往会来上几句,“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更堪叹,“春季里风吹万物生”,人们盛赞评剧《花为媒》,哪管它原来是《聊斋志异》中的传奇故事!唐成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叫响了豫剧《七品芝麻官》,《花木兰》《朝阳沟》的成功,难说不是插上诸如“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银环妈,你坐下,咱们拉拉那知心话”等精彩唱段的翅膀才跨越时空风靡九州,为处在戏曲风格相异不同地域的广大观众接受并喜爱。
中国戏曲天空里小剧种灿若繁星,各具特色的戏文淋漓尽致地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晋西北二人台小戏《走西口》一句悲怆的“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也难留”,自清咸丰年间唱到如今,勾起过多少为求生存而无可奈何的生离死别之情!河北小戏《小放牛》伴随着“赵州桥来什么人修”活泼有趣的唱词传唱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田野殿堂。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绣荷包》,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鲜活的唱词久久赋予人物和剧目勃勃生机。
我国歌剧作品几十年间精彩纷呈,无论新中国成立前的《白毛女》,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小二黑结婚》《刘胡兰》,上世纪60年代的《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著名的唱段都是剧目的灵魂和翅膀。“清粼粼的水来,蓝个莹莹的天”“洪湖水,浪呀么浪打浪”“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数不胜数的优秀唱词给一代代中国人民投身伟大复兴事业以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
看戏既能享受艺术乐趣,还能从戏文里得到知识、智慧、启迪,从中汲取无穷无尽的思想力量,明是非,知善恶,识忠奸,别愚贤。诸葛亮的临危不惧、智慧果敢;杨家将的精忠报国、无私无畏;祝英台的青春纯美、坚贞凄婉;王春娥的贤惠贞诚、孟母风范;闵子骞的圣贤德行、孝道周全;包文正的为民请命、刚正不阿;老曹福的生死忠烈、义薄云天;薛湘灵的恻隐解囊,白素贞的倾情报恩,朱买臣休妻泼水难收,秦香莲喊冤破镜难圆,陈世美的寡情,张继保的无义,红娘和谭记儿的活泼机智,窦娥和赵艳容的苦难悲情,还有许许多多鲜活的戏剧人物,通过耐人寻味的戏文告诉我们很多很多……
优秀的戏文之所以历久弥新、代代相传,是因为它们字字珠玑、饱含深情,它们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邃的思想智慧、美妙的艺术美感,是戏剧的灵魂和翅膀,也是传播知识、宣传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我们喜欢这朵美丽绽放的艺术之花,它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肥沃的生活土壤中,必然会越来越鲜艳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