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戏俑“开口”讲故事

2021-11-15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陈辛华

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再登《国家宝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国家宝藏》三季节目,让全国81件国宝出圈,国宝的前世今生故事,穿过悠悠时光,展现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结晶。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所有合作博物馆的《国家宝藏》文物特展,即将亮相故宫文华殿。与之配合,央视推出《国家宝藏·展演季》系列节目,10月在综艺频道上线,以演艺形式讲述文物故事。

11月13日晚,《国家宝藏·展演季》第四期“惟石能言”播出,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华彩“登台”,再现古往今来的戏曲之魂。

戏俑能“演”也能“言”

科幻小说《三体》问过一个问题:信息保留时间最长的方式是什么?答案是,刻在石头上。

石头“开口”,捎来历史深处的信息。“惟石能言”选取了一组记录古人劳动生活的石头国宝,分别是彩绘散乐浮雕、制盐画像砖和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

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侯马市西郊董氏墓,现藏于山西博物院。在《国家宝藏》第二季中,一出场即“C”位。

戏俑共5件,平均高约20厘米,出土时位于墓室北壁上部的砖雕戏台上。戏台为单檐歇山顶,两根八角形小矮柱上承台面,简洁精巧。5个戏俑均经彩绘,色彩绚丽,形象生动。

舞台上,5个戏俑并列一排,从左至右分别为副净、末泥、装孤、引戏和副末五个角色。5个角色中,末泥为主演。这组戏俑,把我国戏曲史往前推进了500多年。

北宋灭亡后,金人掳其艺伎北上,散落于山西,与晋南乐舞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戏曲。人们以戏中各脚色人物,来演绎戏外真实人生,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行,脚色行当丰富多彩。

5个相对固定脚色,称为“五花爨弄”。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便是根据当时流行的“五花爨弄”雕成的,生动再现当时的世俗生活和戏曲繁荣。

山西博物院的院长张元成表示,山西是中国戏曲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戏曲艺术故乡”的美誉毫不夸张。全国300多个剧种,山西有54个,元曲四大家有三个是山西人。

两个千年“宝贝”相遇

侯马金代戏俑与文艺相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它是戏剧人的精神家园,从它们身上,我们戏剧找到了根儿。”国家京剧院导演徐孟珂,联合山西孝义皮影木偶剧团,为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创排了戏曲音乐短剧《戏梦乐园》。

“从前戏曲那么繁荣,受众那么广,喜欢到甚至还要让戏俑陪在地下。现在,怎样才能回到当初戏曲昌盛的情景,让戏剧得到一次青春的爆发?”戏俑站在戏曲的源头,“观望着我,我凝望着5位‘祖师爷’,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徐孟珂选择搭建一个让年轻人亲近戏曲、喜欢戏曲的舞台,从中感受到戏曲的唯美。

创演的短剧里,戏曲世界变成了国粹主题乐园,5个戏俑带着孩子们进入奇妙的戏曲之旅,关二爷过山车、京剧脸谱摩天轮、靠旗做的城堡……《戏梦乐园》的构思,嫁接了现代创意,充满了天真童趣,不仅让文物和传统文化“活”起来,更能“嗨”起来。

舞台上,孝义木偶这项国家级“非遗”,与戏曲的对话,让观众看到山西文化艺术的恒久魅力。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距今800多年,孝义木偶也是宋代传入,两个近千年“宝贝”携手,带来一场快乐好戏。

“活”起来的戏曲世界

5个戏俑木偶,造型、服装、头饰都非常精致。演员们以“人偶合一,上下传神”的木偶戏技能,让戏俑“活”了起来:穿越岁月,戏俑重回舞台,变身如今戏曲行当的生旦净丑,继续演绎人生百态。

戏俑的创演故事,引来观众热议。吴笑阳小朋友表示,“戏曲乐园”这样的游乐场,新奇有趣,自己和短剧里的小哥哥姐姐一样,看得特别开心。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短剧里的歌,观众纷纷点赞。有观众留言,山西古戏台现存3000多座,每一个戏台背后,都藏着一个精妙的戏曲世界,“知来处,明去处”,侯马金代戏俑就像穿越者,带来戏曲起源的秘密。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观众秦楠表示,文物本身是会“说话”的,透露出所在时代的经济文化信息,山西国宝再度被全国看到,展示了山西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