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数字化可让传统戏曲焕发新光彩

2022-03-07 发表|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孙宇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以及各类文献数字化覆盖面日益扩展的背景下,传统戏曲数字化是实现戏曲保护与传承、观演与传播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戏曲数字化成果不断丰富、手法不断创新、效果日益显著,但也存在诸多不符合行业发展需要、不满足观众体验需求、不适应文化传播趋势的问题,亟待业界、学界、社会等各方合力,共谋以数字化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戏曲精髓之道。

数字化是重要保护途径

传统戏曲数字化主要分为古代戏曲文献数字化和戏曲演剧音像数字化两个方面,两者的涵盖范围、数字化呈现、服务受众领域不同,但目的都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传统戏曲数字化工作的投入,不仅使濒危剧种及优秀剧目免于失传,还使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古代戏曲文献数字化,不仅对戏曲文献进行了整理和保护,还使古代文学、古代戏曲研究者查阅相关资料更便捷、高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百年来,包括昆曲、京剧及各地方戏剧种在内的传统戏曲,积累了大量优秀作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爱好发生变化,传统戏曲已失去曾经拥有的高光时刻。数字化是整理和保存优秀剧种和优秀剧作的最好方式。

新时代数字化发展不断拓展着数字化的边界。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赵晓红认为,传统戏曲在传承、创作、排演等环节都存在向数字化借力的潜力和空间,其动力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是由戏曲本质决定的。戏曲本质是一种娱乐活动、文化消费活动,戏曲的发展与受众群体的需求紧密相关。随着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也趋向于网络化、移动化、数字化。戏曲要发展,自然要借助数字化来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外因则体现在新时代以来国家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冲突

从唱片、录像、电影、电视,再到互联网、多媒体,在工业化进程与数字化技术推动下,戏曲艺术在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得到多元呈现。但在数字化过程中,戏曲艺术也不可避免地碰到了一些难题。

“没有观众不成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柏梁提出,任何戏剧包括戏曲艺术在内,其根本状态包含着演员与观众两维基本元素。没有观众的演出只能是排练。但在戏曲电影、电视剧拍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没有观众呼应,也没有掌声激励,属于自我表演的相对寂静状态。这当然不是最好的演出气场,也不利于艺术家发挥最佳状态,更没有遵循戏曲表演双元素的创造与审美的常态。同时,当电影美学在与戏曲美学结合时,还出现了“虚与实”的冲突。戏曲艺术表演是虚拟的、自由的、高度写意的过程,随着唱词的规定和表演的程式,角色可以流畅地切换到另一个时空,戏曲表演美学因此成为“以虚拟为手段、虚实相生”的简约而唯美的呈现。但在拍电影、电视剧时,通常要还原真实的道具、场景和氛围。这时表演的虚拟化与场景的实景化之间,就会产生诸多格格不入的激烈冲突。

与时俱新,才能与时俱进。但片面追求技术的“新”,可能会忽略艺术的“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李志远认为,戏曲不仅可以借助数字化传媒技术提升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留存舞台瞬间,还可以把数字化传媒技术借鉴到舞台创作中来,丰富舞台表现语汇,缩短传统与新潮之间的距离。数字化传媒技术为戏曲教育和研究带来了极大保障和便利。但从现有的戏曲数字化成果来看,传统戏曲数字化仍处于粗放阶段,还没有精细到单就某个戏曲流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

技术可以赋能艺术,但没有可持续的人才支撑就会使艺术发展面临短板。赵晓红认为,数字传媒技术可以记录戏曲原生状态、戏曲演出活动、观众与戏曲创作者的互动等,可以最大限度保存精品戏曲艺术,有利于戏曲艺术的传承;可以提升传统戏曲传播能力,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颠覆”传统戏曲,开创出新的“数字化戏曲”。但是,戏曲数字化要求具有戏曲艺术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尚未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

亟待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换

我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已走过三十多年历程。最近十多年来,国家开展了大批量的戏曲数字化工作,工作重心也从前期对戏曲图书、剧本的数字化,转为对戏曲音视频的数字化。

李志远告诉记者,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要推动戏曲数字化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换。以单一戏曲流派为例,从普及与研究两个视角来看,其数字化资源库成果不仅要包括对流派历史、表演特色、艺术家传承梯队等方面的介绍,剧本、曲谱、作品音频、视频、研究著作等原典原作,还要包括对戏曲服装、化妆、文武场以及代表作的创排理念、欣赏要领、美学追求等方面的讲解。在保持流派核心艺术特色前提下,着重考虑借用数字化技术增强舞台创作的可观赏性。

戏曲数字化发展是系统性工程,耗时长、涉及广,需要全社会合力推动。赵晓红表示,要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和制度,出台戏曲数字化制作标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开展专题项目攻关,完善数据库建设和研究工作。鼓励多主体参与传统戏曲数字化市场开发,提高传统戏曲传播能力。相信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在新媒介赋能下会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