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戏,还要看吗?

2022-04-13 发表|来源:大同晚报|作者:霜枫酒红

路过那座巨大的剧场建筑时,总会想象有演出时的盛况,更会期望演出能够常态化。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及其他原因,很久没有在剧场里看到戏剧演出了,猛然间意识到戏剧离生活真的是有了一定距离。

2022年3月27日,又迎来一个世界戏剧日(World theatre day)。这个纪念日起源于1962年,旨在唤起人们对戏剧的重视,共享戏剧艺术给人类带来的精神财富。其中theatre有两重含义,作为演出场所的“剧场”和作为艺术形式的“戏剧”。剧场内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剧场内,观众席和舞台在传统意义上是被隔绝成两个空间的,舞台之上呈现的是一个不受空间和时间所束缚的自在世界。因此,当我们走入剧场坐在观众席面对舞台上的演出时,其实就是在遇见另外一个世界。当然也可以说是在体验日常生活之外的生活——戏剧里的故事就是对生活提炼后不同形式的再现。

表面上看,舞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是艺术家总能在有限中与台下的观众共同创造着无限——无数个平行世界。例如,穿越时间看到千百年前的某段历史,跨越国境看到另一个国度的传奇,身处同样的时空演绎出另一种故事发展的可能性……现实生活是线性进行的,但剧场中能够看到生活的更多展开可能性与形式,进而带来超越现实的审美与思考。

19世纪最富盛名的剧作家、与萧伯纳齐名的英国才子奥斯卡·王尔德曾说,“戏剧是最伟大的艺术形式,是一个人能够与别人分享关于人之为人感受的最直接的方式。”戏剧是人类的话语工具和文化载体,起源于民间仪式表演,而且是多点起源。一般认为,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样式。

中国戏曲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标识。历史上,传统戏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特点,在不同地区也形成了各自的形式和流派。元朝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戏曲发展达到了新的巅峰,诞生了《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打金枝》等至今传唱、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

今天,中国戏曲是国内至少300种以上戏曲剧种的概括和总称。它们大部分因地方语言和音乐特色而区分开来,如晋剧、豫剧、川剧、汉剧、秦腔、黄梅戏、越剧、粤剧等;也有因民族差异而得名的,如藏戏、傣剧、白剧、侗戏等。“国剧”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不仅是中国的艺术符号也是跨文化传播载体,在世界上极富影响力。中国的戏剧不仅有传统戏曲,还有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话剧。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中出现了活报剧的画面。活报剧是广场剧的一种。“活报剧”,即“活的报纸”,是一种以速写手法迅速反映事实的戏剧形式。《觉醒年代》中,陈延年等大学生在校园和街头演出活报剧,批判以辜鸿铭为代表的旧文化,收到了良好的群众反响。

当然,“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火爆的不仅有“活报剧”,还有文明戏和“爱美剧”。文明戏是中国早期话剧,20世纪初曾在上海、天津等地流行,演出时无正式剧本,演员可即兴发挥,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唱段”部分地存在,但表演和唱腔已经不再要求程式化了。因为对演员的要求不高,又可以即时将时事入戏,所以文明戏一度很受欢迎。

根据“业余”的英文 Amateur 译音而来的“爱美剧”,是继文明戏之后上世纪20年代初由民众戏剧社提倡的一种戏剧运动。它抨击传统旧戏和堕落的文明戏,大力倡导“非营业性质的,提倡艺术的新剧”。“爱美剧”在当时的戏剧界产生过相当影响,牵着年轻人的崇拜和狂热的心。这也呼应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标志着中国戏剧开始走向现代化。此后,中国观众看到了各种流派戏剧。尤其是现代话剧在百年历程中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白毛女》《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万水千山》《马兰花》《霓虹灯下的哨兵》《枫叶红了的时候》《于无声处》《丹心谱》《报春花》《狗儿爷涅盘》《潘金莲》《桑树坪纪事》《鸟人》《商鞅》等等均已成为地标性剧目。

当代,随着媒介技术发展,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网剧等作为戏剧与不同媒介的结合,成为广泛意义上戏剧的新形态。有“女王专业户”之称的英国演员海伦·米伦说,“古往今来,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彼此的故事。只要人类存在,优美的戏剧艺术就不会消亡。”故事与人类密切相关,叙事艺术与人类协同发展。只要人类生活还在延续,戏剧的源泉就不会枯竭。

曾经在一家图书馆看过话剧演出,也曾经策划另一家图书馆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1周年活动……戏剧不仅在与不同媒介结合,也在与不同场景混搭。叙事是人类的本能,戏剧本身也在不断突破。因此,戏剧注定要被关注,关键是有关方面如何做好创作、演出供给。